持经功德分第十五
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。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。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。闻此经典。信心不逆。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。受持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经有不可思议。不可称量。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。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。广为人说。如来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。不可量。不可称。无有边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则为荷担如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。著我见。人见。众生见。寿者见。则于此经。不能听受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在在处处。若有此经。一切世间。天人阿修罗。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。则为是塔。皆应恭敬。作礼围绕。以诸华香。而散其处。
第十五段是说持诵此经,功德无量
佛恐执著忍辱之说,只知舍身,而不悟性。所以这段是第四次以擅度摄精进之福,与慧相较,益见般若之功德宏深也。
佛对须菩提说:假设有善行的男子女人,他们早晨中午晚间,一日三次,用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命,经过不可以年月计算的百仟万亿劫之时间去行布施,此人固然受无量福报。但这是世间福,易染烦恼之因。假设有人闻此经典,若能心无违逆,笃信此经,即种善根。善根既种,日见增长,这谓之出世间福。这种福要比世间福性大。
须菩提你知道吗?此经要义,在指点性灵觉悟群迷,其功德性大无比,不可以心思口议,不可以轻重长短计算,无法求其边际与限度。般若是佛之母,本经为上根人,启发大乘心,载度一切众生,而佛又能兼菩萨度之。这就是最上乘,也可以说是佛乘,心量若太虚,更无余乘可说。若是有大根器的人,深明此理,了悟佛意,持此大乘经典为人听说,使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,此人印契佛心,入佛知见,故佛悉能知见。此人定能成就,无有边际,不可称量之功德,你应当知道这些人,就是负荷如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乘的真正弟子。
佛告须菩提,若是喜好小乘佛法的人,凡夫愚钝不能听信广大无上菩提妙道,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,自然对于此经不能读诵,又何能为人解说?须菩提,你应知道,无论何处,若有此经,凡人天道人道阿修罗的众生,皆应供养,而生敬信,因为置经之处,应视为如来塔庙,应当恭谨作礼围绕致敬,并用香花散布供养。
按: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极言大而且难,无非竭力精进之意,不必作舍身解。时间极长,不可以年数计,名之为劫。
书写此经,手具般若,身根胜也。受持此经,心具般若,意根胜也。读诵此经,口具般若,舌根胜也。
乘以载运而名。声闻乘,如罗汉独善其身,是自载之小乘而已。缘觉乘,半为已半为人是中乘。菩萨乘普度众生为大乘。若佛乘,则兼度菩萨,为最上乘。一有见执,即落小乘,不能证无上菩提矣。
供养十事,一香、二花、三苏灯、四缨烙、五幢幡、六宝盖、七衣服、八果食、九音乐、十合掌礼。
阿修罗,八部中神王也。天者逸乐心。人者善恶心。阿修罗嗔恨心,但存是心,不能解脱耳。
塔有四,生处塔、成道塔、转法轮塔、般涅槃塔。
能净业障分第十六
复次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受持读诵此经。若为人轻贱。是人先世罪业。应堕恶道。以今世人轻贱故。先世罪业。则为消灭。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我念过去无量阿僧抵劫。于燃灯佛前。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。无空过者。若复有人于后未世。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万亿分。乃至算数譬喻。所不能及。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于后未世。有受持读诵此经。所得功德。我若具说者。或有人闻。心即狂乱。狐疑不信。须菩提。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。果报亦不可思议。
十六段说若常读诵此经,即能净除业障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
如来维护世人读诵此经,顾虑非常周到。假设有人读诵此经,为人轻贱,骂为迷信,此人先世罪业,应堕入地狱,饿鬼,畜生三恶道者,如来则以佛之威力,使其先世罪业消灭。此人知道前世罪业己得消灭,免堕恶道,则读经修行,更为精进,当得无上正等正觉。此段是佛令人安心读诵此经,不虑被人轻贱之措施也。
佛告须菩提说:我回想过去,未遇到燃灯佛以前,已经过无数劫数,我曾遇见八百四千万亿,无数量的诸佛出世,我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。但是供佛功德,与持经功德,和受持此经相较,实有不同。受持此经,得悟真性,胜前功德,百千万亿倍。所以如果有人,在以后末法世中,能受持读诵此经,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相较,已高出千万亿分,我之供佛功德,更难及其亿万尘沙之一也。盖以供佛只得世间福报,而持经能洞见本性,求脱轮回也。
佛又说:须菩提以上虽然详述持经之重要,以及较量福德之多寡,不过略述大意。假设有行善男女,将来在末法世中,受持读诵此经,自然应得无量功德,如我把那些福报功德,全说出来,那些未达性的人们,听了之后,一定要发狂而迷乱,或者对我说的此种功德生起疑惑来,不能信受。须菩提你要知道,此经之深意,不可思议;而其果报亦不可思议也。释迦如来,是贤劫第四佛,历三阿僧祗劫修行,经五十五位菩萨证果。第一劫满,遇宝髻如来。第二劫满,遇然灯如来。第三劫满,遇胜观如来。
那由他西方数名言其多也。
究竟无我分第十七
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应住。云何降服其心。佛告须菩提。善男子善女人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当生如是心。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灭度一切众生已。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即非菩萨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于然灯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佛于然灯佛所。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若有法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。汝于来世。当得作佛。号释迦牟尼。以实无有法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。作是言。汝于来世。当得作佛。号释迦牟尼。何以故。如来者。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。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于是中无实无虚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。皆是佛法。须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须菩提。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言。世尊。如来说人身长大。即为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须菩提。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当灭度无量众生。即不名菩萨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实无有法。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一切法。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。须菩提。若菩萨作是言。我当庄严佛土。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。如来说庄严佛土者。即非庄严。是名庄严。须菩提。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。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
第十七段直穷究竟,总归无我。
空生前问为初发心菩萨求住降,此问为已发心菩萨求住降。初发心者著于相,已发心者著于法,终未得究竟之义。世尊答以实无有法发菩萨之心,法尚无有,何有住降之法。但以灭度众生,而不著灭度之相,即此是住心,即此是降伏,不必更求也。又是破情显智,破除四相粗执,显出般若真智。此是忘智显理,剔净四相细执,显明真如妙理,由贤而入圣也。
佛告须菩提,善行男女,发菩提心者,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度生本菩萨分内事,但灭一切众生已,至所愿圆满之后,而无有一众生为我度者。何以故,须菩提,若菩萨存有我能灭众生之心,即为著相,有四相,即非菩萨矣。所以者何,真性中实无发菩提心之法,但得度愿满,而能度所度两忘,方是发菩提心者。
佛恐须菩提疑既无法发菩提心,如何可得菩提法,因此佛以己身无得以证之。凡物初无而今有曰得,故反言问之。须菩提,于意云何,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心不,须菩提言,不也。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莲花城中,然灯佛授记之时,心领神会,无有法可得,并无有得见,岂别有菩提法可执,而云有得哉。佛言,诚如是言,我尔时所修诸行,实无有得菩提之法,盖菩提心中自具,不待外求,若谓有法可得,则心外有法矣,如何授记。如有法可授,则然灯佛应不与我授记,当下即传以成佛之法矣,何必悬记来世,方得作佛耶?
释迦,华言能仁,是心量无边,宏含一切。牟尼,华言寂默,是心体本寂,动静不干,即此佛号,意义可思也。授记者,非授成佛之法,乃预定来世成佛之名号,谓能了悟,将来必然成佛也。
须菩提,汝知如来之命意乎?如来者,本性湛然,不染不著,如其本来,故名如来。倘人不知此旨,而谬谓如来别有法得菩提。须菩提,要知真如自具即是菩提,别无有法可得菩提。
须菩提,如来所得菩提,于中无实无虚,菩提无色相,故无实;色相净处,即是菩提,故无虚。无实无虚,恰是真空妙境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,皆是佛法,种种法中,能自悟真如皆是佛法。
须菩提,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法不可泥于有,所言一切法者,非实有此一切法,但假名为一切法耳,是故名一切法。
佛又说: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常闻佛说此语,并已明了其义,所以急白世尊而答曰: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非真实大身,是虚名为大身。色身有相,为非大身,法身无相,广大无边,是名大身。清净法体,量等虚空,方是大身,今所说大身,有生灭,便有限何足为大,不过是名大身而已。
须菩提,菩萨亦如是,真如清净,方名为菩萨,若作是言,我当灭度无量众生,则不名菩萨。度生本菩萨分内事,若云我当是居然自命为菩萨,即此便有我相非菩萨矣。何以故,须菩提,实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一切法,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。真性空空洞洞,不惟无众生,并无所谓菩萨,只此清浮者名菩萨,实无别法名菩萨。性中本无四相,则并无菩萨可知也。
须菩提,若菩萨作是言,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。何以故,七宝庄严,不过外饰耳,非真庄严,是名为庄严而已,有意度生庄严,皆不名菩萨,若直下大悟,四通八达,人空法空,廓然无我,我身既无,何有度生庄严之心,如此,真是菩萨。
一体同观分第十八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有肉眼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来有天眼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有天眼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慧眼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有慧眼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法眼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有法眼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来有佛眼不。如是世尊。如来有佛眼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恒河中所有沙。佛说是沙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来说是沙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。如是沙等恒河。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。如是。宁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须菩提。尔所国土中。所有众生。若干种心。如来悉知。何以故。如来说诸心。皆为非心。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过去心不可得。现在心不可得。未来心不可得。
第十八段指明众生一体,同入观照,万法归一,更无异样。
前段言不见人与我,亦不见诸法,则如来何需五眼?此段佛破此疑。五眼总是性中明觉,佛呼须菩提说:你的意思以为如何,佛有肉眼没有?须菩提回答说:如来有肉眼,见一切色,内外空寂。佛又问如来有天眼没有?须菩提回答说:如来有天眼,见自真性,是法平等。佛又问如来有慧眼没有?须菩提回答说:如来有慧眼,能见自性中之般若。佛又问如来有法眼没有?须菩提回答说:如来有法眼,见相无相,见法无法。佛又问如来有佛眼没有?须菩提回答说如来有佛眼,能见前际无烦恼可断,中际无自性可守,后际无佛可求。佛先举五眼不同之功能。后言世界之大,众生之多,以见佛之微妙。
佛说譬如恒河中的许多细沙,这沙的数量多不?须菩提回答说:这沙的数量很多。佛又说如果以恒河沙数,每一粒沙,均作一恒河算,则同其细沙那样多的恒河,实无法计算,而佛世界又如细沙之恒河那样多,可见佛世界之广大矣。何况众生之种种心呢?所以佛告须菩提说:凡尔世界每个国土中,所有众生,他们不同的各种心如来悉皆知道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此心,概生于妄,也可以说真性中生此妄想心,佛视此等妄心,都无实相,同一幻性,故佛悉能知之。实以人之内心本来虚静,一切妄念,由于喜怒哀乐爱恶悲恐中生,颠倒妄想,种种不一。如来说,这些妄念,都是后来所生,非本来常住之真心,如果能判别出妄念为非心,而菩萨本心始现,这才可名之为心也。
佛说为什么要如此呢?须菩提你应知道,妄心虽有多种,不外过去现在与将来,此三种不同时间的心,皆从缘生,原本无有,所以要三心俱空,方能湛然清净,过去无留滞心,现在无执著心,未来无攀缘心,过去已灭,未来未起,现在不住,三世推求,了不可得。
佛俱五神通:又曰五通,五种变。不思议为神,自在为通,不思议自在之用有五种:一天眼通,谓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,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,或近或远,或粗或细,无一不照者。二天耳通,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,能闻一切声者。三他心通,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。四宿命通,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;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,神足通,飞行自在,石壁无碍。又得行化石为金,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。见智度论五。
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缘。得福多不。如是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缘。得福甚多。须菩提。若福德有实。如来不说得福德多。以福德无故。如来说得福德多。
第十九段谈慧充法界,通化无边。
前言心不可得,或疑福不可修,故以无福之福,其福甚大破之。此是第六次言布施因缘,福由外种,不如福慧双修,福自性生也。心有住著,则为非心。而布施因缘,岂可心著福果哉,惟福性本空,而福从慧出,福无量耳。佛欲示无为福德,先言有漏因缘。有因斯有缘,即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之意。
佛告须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?若有人以三千大千的广大土地,用七宝满置其中,就用这些珍贵而又多的宝物去布施,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否?须菩提回答说: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佛说:此乃人天小果,为有漏之福,以有相之福德为实,则心著福果,何足为多。惟以智慧为本,行无住相布施,则无求福之心,而福无遗漏,方为多耳。
离色离相分第二十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。不也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须菩提于意云何。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。如来说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诸相具足。
第二十段言色相皆妄,离妄才可以见真。
前云法身非相,如何现有可见之色身呢?故解说此疑。此段言不可著相,佛恐世人忽其本真,著于色相,因重问住降究竟,而复详言之久。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