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七不修学过
及至年高腊长。空腹高心。不肯亲附良朋。惟知倨傲。
上二句明我相。下二句明慢相。又初句年腊高。而无德。次句心高而无道。故曰空腹。不肯亲附。是自恃。惟知倨傲。是凌他。此二皆属慢相。然慢有六种。一过慢。谓于相似法中。执己为胜。二慢过慢。元他本胜己。而强谓胜他。三我慢。谓恃己凌他也。四增上慢。原自未得道。谓己得道。五下劣慢。谓本己无能。反自矜夸。六邪慢。谓执着邪见。凌慢他人也。今于六慢中。此属慢过慢。及我慢。下劣慢也。
记曰。徒自年高而德不侔。唯知倨傲。而无道可尊。年是生年。腊是戒腊。亲附即亲近。良朋是善友。倨傲谓不谦逊。即慢他也。
未谙法律。戢敛全无。
上句教律失。下句身心失。不肯亲近明师善友。奚识教律修持。未解修持。安能收摄身心。
记曰。教防三毒。律禁七支。未谙者。未识也。戢敛者。收摄也。
或大语高声。出言无度。不敬上中下座。婆罗门聚会无殊。碗钵作声。食毕先起。
初二句语业失。次二句意业失。亦仪轨失。后二句身业失。亦规矩失。以不知法律。三业无规。故致斯失。若能戢敛。则无事不办矣。婆罗门者。西国俗士。四姓之一。惟论年尊。不贵德长。故无上中下座之敬。或先至先尊。后来后坐。聚会无规。愦闹非一由无戢敛。是故与彼无殊。
记曰。梵语婆罗门。此云净行。亦云梵志。四姓者。一刹利。王种也。二婆罗门。贵姓也。三毗舍。商贾也。四首陀。农人也。无度。谓无法度也。聚会。即聚集。或祭祀集。或节会集。或论议集。无殊。即无别也。出家以戒腊高。故其德长。不论生年为尊也。
去就乖角。僧体全无。
上句法失。下句仪失。往来不存些些轨则。如圭之失方。故曰乖角。动静不具小小威仪。如婆罗门聚会。故曰全无。
记曰。乖。背也。违也。角。方也。方者。法也。道也。去就乖角乃措置乖方也。圭体上圆下方。象天地之规矩方圆也。圭失方即非圭。僧乖法即非僧。故曰全无。
起坐忪诸。动他心念。
上句自失。下句失他。三业不谨。故坐起无恒。躁动非一。是以令他动念。
记曰。忪音忠。忪诸者。心意躁动。情不安隐。举止非常也。慈受禅师云。使人动念。魔障易生。众口烁金。自家何乐。作福虽多。不如避罪。暗中动念。自昧不知。日往月来。面黄身瘦。
不存些些轨则。小小威仪。将何束敛后昆。新学无因仿效。
上二句自失规法。下二句不能法他。既自不存轨法。何能法范他人。是故来学无由取则矣。
记曰。新学即初学。后昆是后贤。即后学也。仿效。犹取法也。书云。不矜细行。终累大德。世儒尚然。况出家者乎。
才相觉察。便言我是山僧。
上句他成。下句自慢。谓他贤正欲以善言相成。而自便生我慢。遂出此无惭语也。
记曰。言我是山僧者。谓我是住山之人。只知一个话头。那管经律。威仪细行之事。法昌禅师云。有一般汉。记取一肚葛藤。摩唇捋嘴。胡言汉语。道我解禅解道。轻忽好人。作无间业。一朝眼光落地。业境现前。如落汤螃蟹。手忙脚乱。从前学得活计。总用不着。若闻人举着他肚里事。嗔心忿起。便道佛法岂有与么事。大悟不拘小节。斯等好似将牛屎比旃檀。有甚交涉。慈觉禅师云。或自恃天真。拨无因果。妄谓但向胸中流出。不依地位修行。所以粗解法师。不通教眼。虚头禅客。不贵行门。此偏枯之罪也。或则浑身破碎。满面风埃。三千细行全无。八万威仪总缺。或则追陪人事。缉理门徒。身游市井之间。心染闾阎之态。所以山野常僧。未免农夫之诮。城隍释子。反为儒士之羞。此懒惰之罪也。向下指出无细行懒惰之由。
未闻佛教行持。一向情存粗躁。
上句失闻修。下句失戒定。法律未闻。何识行持。戒定未修。故致情同猿马。
记曰。闻即闻慧。行持即修慧。闻思修三慧。今举闻修。以该其思矣。三皆云慧者。谓由三法。各能生无漏圣慧。若无此慧。则不能断惑证真也。
如斯知见。盖为初心慵惰。饕餮因循。
初句承上起下之词。次句入道不勤。后句贪利丧日。如斯知见者。如上恶习之识见也。盖为初心慵惰等者。谓由初心入道不勤。故曰慵惰。未闻佛教修持。遂乃饕餮名利。不肯亲附良朋。是以因循过日。染缘渐深。恶习滋长。故致如斯知见。正所谓打头不遇作家者也。
记曰。慵音戎。懒也。饕音滔。贪财也。餮音铁。贪食也。法灭尽经云。佛言。法欲灭时。诸魔沙门。坏乱吾道。着俗衣裳。乐好袈裟五色之服。不修戒律。半月半月虽名诵戒。厌倦懈怠。不欲听闻。不乐读诵经律。设有读者。不识字句。为强言是。不咨明者。贡高求名。虚无雅步。以为荣贵。望人供养。命终死后。当堕无间地狱。五逆罪中。饿鬼畜生。靡不更历。于无边恒沙劫。受罪竟。乃出生在边国。无三宝处。如佛所记。半月诵戒不欲听闻。今时诵戒尚希。况得听闻。呜呼诚为法灭相矣。昔齐僧云。住邺下宝明寺。以讲演著名。襟带众理。于四月十五诵戒时僧集。云居座首。乃白众曰。戒本防非。人人诵得。何劳数闻。可令一僧竖义。使后生开悟。众无敢抗。遂废诵戒至七月十五日旦。忽失云所在。众四出追觅。乃于寺外三里许古冢中得之。血流遍体。问其故。则云。有一猛士。手执大刀。厉声呵曰。尔何人。敢废布萨。妄充竖义。即以刀刽我身。痛毒难忍。扶接还寺。竭诚忏悔。经于十年。至心尽敬说戒布萨。读诵众经。以为常业。临终之日。异香来迎。欣然而逝。时咸嘉其即世惩革。不坠??伦。又大觉寺僧范。戒德清高。尝宿他寺。于十五日。众议共停布萨。令僧竖义。有僧升座叙曰。竖论法相。深会圣意。何劳布萨。乃僧常闻耳。忽见一神。高丈余。雄峻惊人。问竖义者曰。今是何日。答云。布萨日。神即以手拓之。曳于座下。捶顿将死。次问上座。答亦同前。拓还将死。陵害二三上座已。神掉臂而出。时道俗共睹。范师既见。由是自励一生。僧事私缘。无敢说欲。乃至病重。不堪扶舆。由请僧就房。恭敬说戒。斯时崇经论。偏禅学。而轻戒律者。请观此思之。
荏苒人间。遂成疏野。不觉[(龙-月+日)/足]踵老朽。触事面墙。
上二句涉俗成野。下二句空老无识。又初句交熏。次句习成。三句奄尔衰至。四句无明日蔽。盖为不修正业。散漫自放。日涉俗缘。攀缘尘境。纵恣六情。故至心行遂成疏野。染习日深。无观照力。奚觉四相迁流。倏尔衰老时至。心径不通。百无一晓。瞩物成壅。如人面壁。此等皆由不肯博问先知。故至到老遂成骨董。
记曰。荏苒。犹散漫侵寻也。[(龙-月+日)/足]踵。乃行不前也。朽即衰朽。所谓缶既已老。无三种味。空生空死。唐弃一期。无三种味者。譬如甘蔗。既被压已。滓无复味。壮年盛色。既被老压。无三种味。一者不能诵经解义。二者不能坐禅修观。三者不能劳务作福。四相者。生住异灭也。骨董者。墨谈云。罗浮颖老。取饮食杂烹之名。今俗多借用之。
后学咨询无言接引。纵有谈说。不涉典章。
上二句他失润益。下二句言不关典。既尔触事面墙。将何以接后昆。纵有一言半句。不关佛祖典模。何异不见水老[鴳-女+隹]哉。
记曰。如来去世不久。有一比丘错诵法句经偈云。若人生百岁。不见水老[鴳-女+隹]。不如生一日。而得见了之。时阿难尊者闻之。惨然而叹曰。如来正法灭何速哉。乃语彼比丘言。如佛所说。若人生百岁。不见生灭法。不如生一日。而得见了之。是比丘回向师说。其师言。阿难老耄。言多错谬。不可信也。汝当还如前诵。案昔正法尚存。讹替若此。况今去圣时遥。不亲良朋。不近明师。而能出言涉于典章乎。
或被轻言。便责后生无礼。嗔心忿起。言语该人。
初句无德被诮。二句不省己过。下二句嗔毒伤人。言既不涉典。何怪他轻。己过不省。反责他非。嗔火一纵。无不燎然。
记曰。嗔。怒也。忿恨也。又忿他为嗔自忿为恚。道安法师云。经道不通。戒德全无。朋友嗤弄。同学弃捐。如是出家。徒丧天年。
○八业果时熟
一朝卧疾在床。众苦萦缠逼迫。晓夕思忖。心里恛惶。
上二句身苦。下二句心苦。异熟时至。四大乖常。一大不调。百脉筋抽。伏枕思忖。无善可记。束手泉门。何疑之有。岂不恛惶者哉。
记曰。萦者。绕系也。缠者束缚也。逼迫者。驱逼急切不安之谓也。晓夕者。早晚也。思忖者。思惟忖度也。恛惶者。昏乱恐遽也。
前路茫茫。未知何往。从兹始知悔过。临渴掘井奚为。
上二句不知去处。下二句追悔不及。六道险途。生死旷野。不知来处。焉知去处。日前不预打点。临时悔之何及。佛言。人痴故有生死。何等为痴。本从痴中来。今生为人复痴。心不解不开。不知死当所趣向。此正所谓未知何往也。
记曰。本文初句。言三途六道宽旷无际。次句心识不知去处。第三句临终始悔先愆。第四句设喻以明之。百喻经云。昔外国有一贫人。善能作鸳鸯鸣。欲偷莲花。即入王池。作鸳鸯鸣。时守池人疑。而问曰。池中是谁。贫人失口答言。我是鸳鸯。守者捉得。将诣王所。至中途复更作鸳鸯鸣。守者言。汝先不作。今作何益。世间愚人。亦复如是。终身作众恶业。不习心行。使令调善。临命终时。方言我今欲修善。时狱卒将去。付阎罗王所。虽欲修善。亦无所及。如彼愚人欲到王所。方作鸳鸯鸣。
自恨蚤不预修。年晚多诸过咎。临行挥霍。怕怖慞惶。
上二句自责。下二句失主。日前三毒不除。年晚积罪如山。临终之际。业境现前。纵饶强作主张。难免怕怖慞惶。正是日前足跟不稳。临行手忙脚乱。
记曰。过咎者。罪愆也。霍当作攉。乃手反覆也。摇手曰挥。反手曰攉。谓如反掌迅速之间。怕怖慞惶者。畏惧恐遽之甚也。
縠穿雀飞。识心随业。如人负债。强者先牵。心绪多端重处偏坠。
初二句身心随业。次二句业强牵心。后二句报偏由心重。又初句喻先业果谢。次句心随业往。三四句喻业强报先。五句妄念非一。六句报从心堕。然善恶之业。强弱由心。果报之处。轻重自分。垢心浊重。即坠三途。善业轻举。便升人天。若据出世法中。人天原是有漏之果。亦名为堕。唯其一心不生。方脱沦坠。縠穿雀飞者。雀乃小鸟也。大论云。鸟来入瓶中。以縠掩瓶口。縠穿鸟飞去。识神随业走。今以瓶喻四大。縠喻命根。鸟喻识神。识神即识心也。因其乘前善恶业来受报。如鸟入瓶。为业所系。如罗縠掩。果报若谢。即便随业。如縠穿鸟去。去必逐业。故名随走。由识心系以业绳在于色瓶。而无处不至。业绳未断。去已复还。瓶破系断。即去不返。谓现今四大若坏。名为去已。复受后身。名为复还。至无学果。方名瓶破。后生业尽名为不返。言识心者。即第八心王阿赖耶识。执持善恶种子为总报主。随业者。谓六识所造善恶之业。能引第八于六道中受总报身。业为能引。识为所引。故云随业。先牵者。谓善恶二业。何者强重。即牵之先往。而受来报也。心绪等者。谓第六识。种种妄想。分别非一。攀六尘境。作众恶业。坠堕三途。心多则堕重。妄少则坠轻。圭峰云。作有义事。是惺悟心。作无义事。是散乱心。散乱随情转。临终被业牵。惺悟不由情。临终能转业。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。但验寻常行心尘境自由不自由。二六时中当省察耳。此是圭峰一贴发汗散。诸仁者。好自检验看。切勿蹉过也。
记曰。阿赖耶。此云藏识。谓能含藏善恶。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。以由最初不觉心动。成于无明。薰习真如。而为阿赖耶识。以执持种子。能令生死流转不断。故此识亦名执持。或名异熟识。谓能引生死善不善业。异熟果故。异熟者。谓今生作业。来生受报。因灭果生。异时而熟。旧云果报是也。宗镜录问云。诸根坏日。识迁离时。舍此故身。别受余质。去来之识。相状云何。答曰。如显识经云。识之运转迁灭往来。犹如风大。无色无形。不可显现。而能发动万物。示众形状或摇振林木。摧折破裂。出大音声。或为冷为热。触众生身。作苦作乐。风无手足形容。亦无黑白诸色。识界亦尔。无色无形。无光明显现。所薰因缘故。显示种种功用。同性经云。众生舍此身已。业风力吹。移识将去。自所受业。而受其果。縠音斛是薄纱即方目纱也。
无常杀鬼。念念不停。命不可延。时不可待。
上二句无常速。下二句时命速。以无常为杀鬼者。谓彼无常。虽无形质可见。而能断人命根。故云杀鬼。止观云。无常役鬼。不择豪贤。危脆不坚。难可恃怙。云何安然规望百岁。四方驰求。贮积聚敛。聚敛未足。溘然长往所有产货。徒为他有。冥冥独逝。谁访是非。念念不停者。是迁流不住之义。智度论云。无常有二种。一相续法坏无常。二念念生灭无常。涅槃经云。菩萨修于死想。观是寿命。常为无量怨仇所绕。念念损减。无有增长。犹山瀑水。不得停住。亦如朝露。势不久停。如囚趣死。步步近死。命不可延者。命谓寿命。乃前业异熟定报。故不可延也。时不可待者。时即时刻。既是前业定报。非人力可能留待。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。定不留人到五更。定业难逃。此之谓欤。
记曰。躘踵老朽。是老苦。卧病在床。是病苦。无常杀鬼。是死苦也。正法念处经云。临命终时。刀风皆动。如千尖刀。刺其身上。十六分中。犹不及一。若有善业。则苦恼少。
人天三有。应未免之。如是受身。非论劫数。
上二句业果难逃。下二句生死无际。言三有。已该人天。欲令文义互彰。故迭言之。三有。即三界众生。所作有漏善恶业因。致感当来有漏善恶果报。因果不亡。故名为有。一欲有。谓欲界人天。及四恶趣众生。皆不离欲染。故名欲有。二色有。谓色界四禅天。虽离欲染。尚有色质。故名色有。三无色有。谓无色界四空天。四大已空。无有色质。惟余四蕴。故名无色有。斯等皆由因造有漏。果系有为。既已无常。不离三界受生。故曰应未免之。果复造因。因还感果。轮回无际。故曰非论劫数。
记曰。劫数者。世界有成住坏空四时。每一时经二十小劫。四时共经八十个小劫。一小劫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。八十个小劫。名一大劫。通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。今乃人住二十小劫中。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。兹当第九小劫。尚余十一个小劫。过已。即坏劫时至矣。四蕴。谓受想行识也。其六欲天。四恶趣。四禅天。四空天。俱如下释。
○九策励劝修
感伤叹讶。哀哉切心。岂可缄言。相警?。
上二句感切。下二句劝勉。沩山因睹末法缁流。贪利废道。沦落生死。故此感伤嗟叹情切。不忍默言。乃作此警?。相警悟?发。而劝励之。
记曰。讶嗟怪也。缄封也。传也。
所恨同生像季。去圣时遥。佛法生疏。人多懈怠。
上二句慨不遇圣世。下二句慨法末人顽。像季者。季即末也。盖由释迦如来教法住世。而分正像末三时也。正法者。正犹证也。谓如来灭度后初一千年间。人有禀教。便能修行。即能证果。像法者像似也。言有教有行。似正法时也。谓如来灭后二千年间。人有禀教。便能修行。而多不能证果。末法者。末即末后。亦微末也。谓如来灭度正像之后。一万年间。教法垂世。人虽禀教。而不能修行证果。或云末法有三万年。沩山唐代出世。如来灭度垂千八百年。故云像季。复与如来相去将二千载。故曰时遥。时代遥隔。传法大人渐稀。是曰生疏。既失良导。又丁末劫。根器下劣。无向上志。故曰懈怠。
记曰。季次孟仲之后。若以像法一千年言之。后三百年属季。若以正像末三时言之。季是正像之后时也。圣世者。是如来在日。又正法时亦名圣世。
略伸管见。以晓后来。若不蠲矜。诚难轮逭。
上二句示教。下二句诫勉。既有所感伤。不无言示以勉修持也。略伸管见者。略犹未广。伸谓伸述。管见。如管窥天之见。此是沩山大师之谦词也。以晓后来者。以此晓谕后学。惩过迁善之谓也。若不蠲矜二句。是结上劝修之语。谓不涤除如上恶欲习染。傲慢放逸之过。则实难挽回矣。
记曰。蠲音涓。涤濯也。除免也。矜音京。骄矜自负也。又矜夸自饰也。逭音换。转也。轮逭。犹挽回也。诫勉者。令断诸恶行。而勉修众善也。
沩山警?句释记卷上
音释
罴 音卑似熊。
兕 词字上声一角野牛重千斤。
橡 音象。栩实乃柞栎也。花黄色。九月结实。实外有房。可以染皂色。
搪 音唐。搪揬触也。
骤 音驺。疾速也。
隙 轻字。入声。孔也。
揄 音于。揄扬誉言也。
谑 香字。入声。戏谑也。
槛 咸字。上声。轩窗之下栏槛也。
叵 音颇。不可也。不能也。
卍续藏 第 63 册 No. 1240 沩山警策句释记
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下
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
门人比丘 开诇 记
△二示法三
一道行。二禅教。三结劝。
△一道行六
一立行。二惩诫。三求道。四择友。五结诲。六潜修。
○一立行
夫出家者。发足超方。心形异俗。绍隆圣种。震慑魔军。用报四恩。拔济三有。
初句标宗。次句超尘。三句入圣。四句继圣。五句降魔。六句报德。七句利生。以德备故能摧恶而安善也。夫出家者。出家有二。一出世俗家。足离尘俗。远参知识。二出烦恼家。断妄证真。顿超三有。发足超方者。谓从初发心。即当履践大方。勿滞时流小径。以阶级不循。乃曰超方。心形异俗者。外则圆顶方袍相同如来。内则背尘合觉。心齐佛慧。绍隆圣种者。续佛慧命。继踵如来。宣扬正教。三宝由是兴崇。震慑魔军者。德高慧广。则群邪惊慑。说法弘道。则魔胆震落。用报四恩者。立身行道。以报亲恩。德盈道大。自然福被四恩。一国王恩。二父母恩。三师友恩。四檀越恩。[托-七+友]济三有者。一切众生耽荒五欲。沉溺爱河。说法教化。令出苦津。超登彼岸。
记曰。慑者怖也。伏也。大方者。道经云。大方无隅。今借况真理无际。以初出家。须践实际之大理。勿滞时俗。及小乘之蹊径也。国王是水土之恩。以一切水土。皆属国王故。又蒙治化之力。无强弱凌逼之忧。而得安修道业。恩岂小哉。父母是生成养育之恩。如昊天之罔极。复听出家修道。恩莫大焉。师友恩者。师有生长戒身慧命教诲之恩。友有善成讲明开发之德。斯出世之恩德。孰可比哉。檀越有供给之恩。令得身安办道。恩非小也。或有以佛。替师友为四恩。菩萨以三宝众生。替师友檀越为四恩。
○二惩诫
若不如此。滥厕僧伦。
上句违修。下句混法。谓不如上修履。混入法众。非僧非俗。罪若弥天。如驴混入牛中。皮毛虽似。头角不同。而鸣声亦异也。
记曰。滥谓泛滥。厕谓混杂也。有五尺之身。而无智慧。佛谓之痴僧。有三寸之舌。而不能说法。佛谓之哑羊僧。非俗非僧。佛谓之鸟鼠僧。亦曰秃居士。佛言。云何贼人。假我衣服。裨贩如来。造种种业。此正所谓滥厕者也。
言行荒疏。虚沾信施。
上句解行失。下句信施失。言行不淳。是曰荒疏。无德以报施者之恩。故曰虚沾。古哲云。道德不修。衣食斯费。此之谓焉。
记曰。言是言说。即解也。行即修履。荒是荒芜。疏谓疏散。亦略也。既无行解之德。施不获福。是曰信施失。
昔年行处。寸步不移。恍惚一生。将何凭恃。
上二句旧习不忘。下二句无善可记。昔年是旧时。行处是心之所履诸惑习染。此有二种。一是过去无始之无明。二是日前之熏习。寸步不移者。谓于诸习曾未一念舍过自新。恍惚一生等者。谓无潜神玄默之照。终日心逐尘境。不觉月往年来。无善可凭。无功可恃。大智律师云。追远报恩。弃儒从释。刮磨旧习。洗涤世缘。截断众流。壁立千仞。文章笔砚。尽把焚除。雪月风花。无劳嘲咏。酒色财气。更莫回头。声利荣华。岂须着眼。末流狂妄。正法浇漓。但欲变形。何尝涉道。虽云舍俗。俗习不除。尽说出尘。尘缘不断。才亲讲肆。拟作阇梨。未入丛林。望为长老。避溺投火。岂觉盲痴。却步求前。实为颠倒。
记曰。恍惚。昏懵也。
况乃堂堂僧相。容貌可观。皆是宿植善根。感斯异报。
上二句是现在果。下二句明果由因至。况乃者。发语之词。堂堂僧相者。堂容也。明也。谓具佛容仪。超尘独步。人天师匠。巍巍僧宝也。容貌可观者。六情收摄。五官无妄。威仪具足。不预常流。见者欣仰。故曰可观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者。盖由宿世种植良因。今生感得如斯超尘越俗之奇报。岂不异乎哉。
记曰。五官。谓口鼻耳目形也。
便拟端然拱手。不贵寸阴。事业不勤。功果无因克就。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