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全文网

第二十二卷 摄大乘论释论

发布时间:2019-06-26 13:55:31作者:金刚经全文网

第二十二卷 摄大乘论释论

相章第四

论曰。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。略说有二种。一成立自相。二成立因相。三成立果相。于中阿梨耶识为自相。一切染法熏习。已为彼生因。摄持种子相应故。于中因相者。是诸染法。此阿梨耶识如彼一切种子。一切时现起为因故。于中成立果相者。此阿梨耶识以彼诸染法。无始已来熏习。力得生故。

释曰。以如是等别名。说阿梨耶识于此别说。未知其相故。说阿梨耶识自相因相果相等。于中自相者。一切染法熏习缘故。识有生彼功能胜异。显示识体有此功能故。摄持种子相应者。彼一切染法熏习已。即为彼法生因故。言摄持种子。彼熏习与彼胜能合故名相应。即此自相一切染法熏习已。为彼得生因摄持种子相应识。为诸染法熏习已得胜功能。能为彼生因。此是阿梨耶识因相。于中始从成立果相。乃至言无始来熏习力故得生者。为诸法熏习已。此识得生。摄持无始熏习故名果相。

熏习章第五

论曰。复次何者熏习。此熏习名复何所名。与彼法共生共灭。已能为彼法生因。此是所因义。譬如胡麻。以华熏之胡麻与华同生同灭。以胡麻中有彼华香生因故能生香。又如欲等行熏习。欲等与心同生同灭。已后为欲等生因。又如多闻。有多闻熏习思念所闻与心同生同灭。已为彼记录生因。由摄持熏习故。说名持法者。应知阿梨耶识有如此道理。

释曰。彼法者即前染法。同生同灭已后为彼生因者。谓还与彼染法为因体。

不一不异章第六

论曰。复次阿梨耶识中彼染法种子为分分别住。为无差别。无别物体于识中住。亦非不异。然阿梨耶识如此而生。有胜功能能生彼法。说名一切种子识。

释曰。阿梨耶识中。彼染法种子为分分别住。为无差别耶。若尔何失。此诸种子若有分分差别。阿梨耶识亦应有分分差别。又阿梨耶识刹那灭义不成。由分分差别故。又善恶法所熏习即成善恶种子体。然此是无记故。若无分分云何言多。此义不成。是故二俱有过。无别物体于识中住亦非不异。乃至名一切种子识者。于中言非别非不别者。为离如前所说过失故。如此而生者。谓如其种类而生。生彼有胜能者。生诸染法时。与胜能相应故。亦以生彼有胜能故。说名一切种子识。此中有譬。如麦种子于生芽有能。得为种子。若陈久若火损能生麦果功能便坏。麦相如本。功力坏故非复种子。阿梨耶识亦尔。有生一切法功能。由与功能相应故。说名一切种子识。

更互为因果章第七

论曰。复次阿梨耶识与诸染法同时互为因。云何可见。譬如然灯焰及炷生与烧同时为因。又如芦束更互相持同时不倒故。识与诸法亦尔更互为因应知。如成立阿梨耶识为染法因。染法为阿梨耶识因亦尔。余因缘不可得故。

释曰。复次阿梨耶识与诸染法同时互为因。云何可见者。以譬喻显示。犹如然灯焰。与炷一刹那同时互为因。以依炷故焰得生。即炷为焰生因。即彼刹那焰能烧炷。即焰为炷烧因。此即显示俱有因义。由因现住。即见果生故。从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。染法为阿梨耶识因亦尔。乃至余因缘不可得故者。此言显示阿梨耶识与诸染法更互为因。亦即显示因缘故。

因果别不别章第八

论曰。云何熏习。无异无种种。得为有异有种种诸法作因。譬如以缕种种结衣。当时无种种可见。若入染器已。则有无量种杂色相貌。于衣上显现。阿梨耶识亦尔。为种种熏习所薰。于熏时无种种异。若生果染器现前时则有无量种种法相貌显现。

释曰。云何熏习无异。无种种得为有异有种种作因者。如此道理即以譬喻显示。如衣以缕多种结时。无种种相貌可见。若置染器已。则有种种相可见。阿梨耶识亦尔。譬如衣生果。如染器故名生果。染器置者缘所摄故。熏习时未有种种。至于果时则为无量相貌因体。诸法显现如衣已染。

缘生章第九

论曰。此缘生于大乘中微细最深。略说有二种缘生。一自体分。二爱非爱分。于中由阿梨耶识故诸法生起。此是自体分缘生。与种种自体分为缘故。复有十二支缘生。是爱非爱分。为善趣恶趣可爱不可爱种种身分缘故。

释曰。此于大乘中微细最深者。于中凡夫智不能知故微细。阿罗汉等不能测故最深。于中略说有二种者。此是立门自体分爱非爱分以此二种缘生。名解释。由阿梨耶识故者。谓阿梨耶识为因故诸法得生。此名自体分。谓与种种类身分为因故若说无明等此是爱非爱分。何以故。由为种种爱非爱身分因故。

论曰。若于阿梨耶识中迷第一缘生。或执自性为因。或执宿作为因。或执自在天变化为因。或执我为因。或执无因缘。复次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。譬如众多生盲丈夫未曾见象。或复有人以象示之。有触象鼻者。有触牙者。有触耳者。有触尾者。有触脚者。有触脊者。有人问之象为何相。或复答言。犹如犁柄或言如杵。或言如箕。或言如木桶。或言如帚。或言如石山。作如此说。如是如是。不解二种缘生。无明生盲者。或执自性。或说宿作。或说自在变化。或说我作。或说无因。或执作者。或执受者。由不识阿梨耶识体相及因相果相故。如不识象体若略说阿梨耶识。即果报识一切种子识是其体相。由摄持三界中一切身一切趣故。

释曰。或言宿作因者。由不许有现在士夫力因故。如是等生盲众生以譬喻显示。无明生盲者。谓十二支缘生中最初无明。由无明故名为生盲。不解阿梨耶识体相。因相果相故者。如前所立阿梨耶识体相说名体相。所立因相名因相。所立果相名果相。于此不解由无明力不解阿梨耶识自体分故。执自性等五因为诸法因。由不解第二爱非爱分故。执我为作者受者。于中因者。一切法熏习。于阿梨耶识中有故。果者。即是诸法所熏故。果报识一切种子是。其体相者。由得身成熟名果报故。一切法种子者。即是熏习已名种子故。一切趣者谓五趣故。一切身者。谓趣趣中同类不同类种种身故。已说阿梨耶识为一切法种子。欲明了。彼种子体故。以偈显示。

论曰。此中有偈。

外内不明二世数第一义

此一切种子当知有六种

刹那及俱有与彼相随转

决定及待缘亦引生自果

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合

异此不可熏是为熏习相

六识无相合三差别相违

二念不俱有余生例应尔

此外内种子有生及有引

枯死由引因自体后边灭

释曰。以外内不明二等五偈显之。于中外者。谓谷子等。内谓阿梨耶识。不明者。外种子不可记义故。二者阿梨耶识有善有不善故。复有别义。以染污清净为二。世数者。外法但以世数说为种子。何以故。亦以阿梨耶识变异有故。第一义者唯阿梨耶识为彼诸法种子。此诸法种子有六种。刹那者。此二种子无间生灭故。若常则不得为种子。以一切时如本无差别故。俱有者。非过去非未来非别处。若此时种子有。即此时果生故。与彼相随转者。阿梨耶识随转乃至对治道生。外种子乃至根未坏及果熟。决定者。以种子决定故。非一切故。一切得生各自决定。若此种子还此物生。待缘者。非一切时一切生故。于何处何时得其生缘。即彼处彼时生故。亦引生自果者。自种子能引生自果故。如阿梨耶识还引生阿梨耶识。谷等引生谷等。如是等六种显种子生果义。此熏习相今当显示。坚者。由坚故可熏。不如风动风不能持熏习。由熏习不能随风转至一由旬故。若瞻波迦华所熏油。香风随转至百由旬外。无记者。谓无记气。如蒜不可熏以臭故。香亦如是不可熏故。若无记物则可熏。可熏者。若可熏物则受熏非不可熏。如金银石等并不可熏。若能摄持熏习者。乃可得熏。谓衣等所应熏物。与能熏相合者。若相合则可熏。非不相合故。相合者。谓无间共生故。若异不可熏者。异者。谓异阿梨耶识。非此异识能受熏。以离阿梨耶识余识不可熏故。以是阿梨耶识中具刹那等诸义。谓刹那灭故。与生起识俱有故。乃至对治道生所有生死中相随转故。由决定为善恶等因故。福非福不动行。待缘于善恶趣成熟故。以阿梨识与如是等。功能相应故得受熏。应须成立诸生起识不合道理。六识无相合者。诸识动转故。三差别相违者。一一识各各依止生。各各攀缘各各作意。复有别义。谓诸识各别相故。譬喻者。说前念得熏后念。为遮此义故。

论云。二刹那不俱。无有二刹那并起义。若同生同灭熏习乃得住。若言虽不相合。然所生之识相类而生故。得相熏者。余生例应尔故。谓诸别相者。亦应得尔。如眼等诸根同以净色为相。应得相熏。应作此说。以眼根净色与耳净色其类同故。彼诸净色应更互相熏。虽净色是同处所。各别不言相熏者。识虽同类。何得相熏。如彼所说二种种子。谓外及内俱有生因及引因。于中外种子生因者。乃至果熟。内种子生因者。乃至命尽。外种子引因者。熟已未种。内种子引因者。死后尸骸。由引因故多时住。若此二种子唯有生因。既离彼因即应失灭。无有多时相续住义。若言刹那传传转故。前刹那为后刹那因者。则无有灭时。以有灭故。当知必有引因。此二种子引因者。譬如引弓为箭远至因。

论曰。此内种子不类外种子。故复说偈。

外种无熏习内种则不然

闻等无熏习果生非道理

已作及未作失得相违过

外种内为缘以内熏故生

复次其余生起识。于一切身及趣。为受用者应知。

释曰。于中一切身及趣为受用者者。谓于彼中受用生故。由于受用中有故。名受用者。此义以中边差别阿含显示。

论曰。如中边差别论说。

第一谓缘识第二受用识

诸心法所扶了别此受用

释曰。此二识复有更互为因果。阿含谓阿毗达磨修多罗偈说。

论曰。此二种识亦更互为缘。如阿毗达磨修多罗偈说。

诸法依识住识依法亦尔

各各互为因亦恒互为果

释曰。各各互为因者。阿梨耶识于一切时为诸法生因。亦恒互为果者。若阿梨耶识为因则诸法为果。诸法为因则阿梨耶识为果。

四缘章第十

论曰。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者。于第二缘生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。又此六识几缘所生。谓增上缘缘缘次第缘。如是等三种缘生。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受用等。具有四缘。

释曰。此三缘生。穷生死爱非爱受用具有四缘等者。于第一缘生中。阿梨耶识与诸熏习法为因缘。第二缘生中。无明等是增上缘。由无明增上故。行得生如是等。复次六种识说名受用缘生者。具有三缘生。于中眼识增上缘者。谓眼。缘缘者。谓色。次第缘者。谓前灭识缘。次第生识。若前识不舍处。则后识不得生。耳等诸识类尔。

烦恼染章第十一

论曰。如是成立阿梨耶识别名及相。云何得知如此别名及相。唯说阿梨耶识不说生起识。若离所成立阿梨耶识。染净皆不得成。所谓烦恼染业染生染并不成。世出世净亦不成。云何烦恼染不成。以六识身中烦恼及随烦恼所熏习种子皆不得成。如眼识与欲等烦恼随烦恼共生共灭。即此眼识为彼熏成种子非余。即此眼识若灭已。余识间生熏习及熏习所依止皆不可得。以无有故眼识先灭余识间生。无有与欲俱生义。以过去故不得成。如已谢之业果报生不成就。又修与欲俱生眼识所有熏习不成。此熏习亦不在欲中。以欲依止于识故。又不坚住亦不在余识中。以诸识各别依止故。又不同生灭故。亦不在自体中。以自体无二识俱生灭故。是故欲等烦恼随烦恼。熏习眼识不得成。识熏习识亦不成。如眼识所余转识亦不成。如其相应知。

释曰。如是已说阿梨耶识众名。及成立其相。今欲成立此二。于阿梨耶识中非余识故。以道理显示。如眼识与欲等烦恼共生共灭。即此眼识为彼熏成种子非余者。于中即此者。谓眼识。彼者。谓贪等成种子者。谓为因故。非余者。谓非耳识等故。余识所闻者。谓耳识等隔绝等。熏习者。谓贪等习气故。熏习依止者。谓眼识故与贪俱生者。谓与贪等同时生起。以过去故为因不成。如已谢之业。果报更生不得成就。此亦如是不可成就。复有毗婆沙师作此执。欲令过去为有。然彼过去者但有名。所目义不可得。何以故。若法是有云何过去。是故彼执果不成以无熏习故。又彼眼识与欲俱生。熏习不成者。谓即此与欲俱生。眼识自熏习尚不得成。以此眼识持熏习生欲等。云何可成。亦不在欲中者。谓眼识熏习在于欲中无有成义。何以故。以欲依止眼识故。又不坚住故。亦不在余识中者。谓耳识等由依止别异故。正以依止别异故。则不得有同生灭眼识自依眼。耳识自依耳。如是乃至意识自依止意。以各各别处。别识熏习别识不成。亦不在自体中者。谓眼识不得即熏彼眼识。无二眼识俱生故。既无二识同生。则无同生同灭。以如是道理故。眼识中欲等烦恼随烦恼熏习不成。乃至眼识熏习眼识亦不得成。

论曰。复次从无想天以上。彼地退此间生。烦恼随烦恼所染。初识生时此无种子而生。以熏习及依止并已过去无有故。

释曰。初者谓最先起识。无种子而生者。谓无因生故。熏习及依止者。谓心及烦恼习气。

论曰。复次对治烦恼识生时。一切世间识皆灭。若无阿梨耶识。烦恼随烦恼种子。在对治识中不成自体。解脱不得与烦恼同生同灭。若于后时世间识生。离欲心。不有彼依止及习气久已谢灭。若离阿梨耶识应无种子而生。是故离阿梨耶识。烦恼随烦恼皆不成故。

释曰。对治烦恼识生时。一切世间识皆灭者。谓六识皆灭故。烦恼随烦恼种子在对治识中不成者。谓以对治识为因。生世间识不成故。彼于后时者。谓于出世心后。依止及熏习者。谓依止即是识熏习。即是烦恼随烦恼所熏习等。无种子者。谓离阿梨耶无因而生。于中烦恼即是染污。以是义故。烦恼染不得成。

业染章第十二

论曰。云何业染不成。行缘识不成。此不有故。取缘有亦不成。

释曰。今复显业染不成相。云何不成。行缘识不成。故福非福不动行生已谢灭。离阿梨耶识何处安置熏习。六识身不能摄持熏习。此义烦恼染污中已说。此不有故者。谓行缘识不成故。取缘有亦不成。何以故。有因缘故。诸行熏识由取力故。熏习成满变为有故。于中业即染名为业染。又由业故有染名业染。是故业染不成。

生染章第十三

论曰。云何生染不成。结生不成故。若于不静地。堕住中有。意以染污意识结生。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。识于母胎中与迦罗逻和合。若唯是意识和合受生。和合生已依止此识。于母胎中意识转生。即是于母胎中二意识同处并生。彼和合受生意识。不可成立。为意识一切时依止染污故。如意识所缘境此不可得故。设令此意识与赤白和合。为即此和合意识是一切种子。为依止此识生余识。为一切种子。若即彼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者。即是阿梨耶识。汝自安置别名以为意识。若以依止生识为一切种子者。不以彼所依因体为一切种子者。无有道理以是义故得成就此和合识非意识。但是果报识。是一切种子故。

释曰。离阿梨耶识。生染污不成。今当显示此义。结生不成者。谓得自身不成故。不静地者谓欲界。堕者谓命终。染污意识者。意识与烦恼俱故。受生者摄取自身故。彼染污意识攀缘生有故。中有即灭。和合者一相同成坏故。谓意识与赤白和合故。依止和合意识生余意识。二识俱有者。谓一时即有和合意识。及依此所生别意识。二识一时俱有故。又彼和合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。何以故。一切时染污为依止故。彼和合意识。以欲等烦恼染污意为依止。攀缘生有。是染污故。依止于此故名染污。为依止此已住胎识。不以染污为依止。以报体无记故。如意识所攀缘。此不可得故者。意识攀缘则可得所谓诸法。此和合识无有攀缘。是故不可成就。此为意识。

论曰。复次结生已摄持色根。若异果报识无可得义。其余诸识各别依止。又不坚住故。然诸色根无识不成。

释曰。结生已者。谓已得身故。若异者。谓舍阿梨耶识已。余六识各别处故。动转故如眼识唯定依止眼。如是耳等余识各自依止。耳等色根亦尔。若无阿梨耶识。此诸识各各摄持自依止根者。此等诸识动转故有时不在无摄持。眼等诸根即应烂坏。

论曰。识与名色更互相依。如芦束相依住。此义不成故。

释曰。今欲显示此不成义。如世尊说。识为名色缘。名色为识缘。于中识为名缘者。名谓六识身。即说名非色四聚。色者即是迦罗逻。名色所缘之识。若无阿梨耶识。何者是耶。由依止名色故。得刹那传传相续。转生不断。

论曰。若离果报识所有众生识食不成。离此果报识六识中随一识。于三界所有众生中。食事不成故。

释曰。此言显示识食不成义。世尊说四种食。一抟二触三意思四识。抟者变成为相。既变已能作摄持身利益事。触者境界相。如色等境界唯以见等。即能为身利益事。意思者忆念为相。但以忆念为身利益事。如渴者见水得不死故。识者摄持为相。由此摄持故身得住。若无此识即同死尸臭烂。是故应知识亦名食。由能作身利益事故。于中触食者六识身。意思者忆念心。既说识食故知更有别识。又如重睡无心及闷绝灭定等。六识身灭尔。更有何者持身得不烂坏。阿梨耶识若舍离时。身则烂坏故。

论曰。若从此退已于上静地生。以染污不静意识结彼生。此不静染污心。于彼地中。若离阿梨耶识。种子不可得。

释曰。前已说不静地结生不成。静地不成。今当显示此处。以染污识结彼生。若于静地亦以染污不静结彼生。染污者以彼地烦恼所染故。彼地烦恼者。谓着定味等。此染污即在不静地。此人于不静地死。既死已彼上地心云何现前。既不现前云何得结彼生。是故决定应有阿梨耶识。由有无始时彼地熏习心在。由此熏习彼心现前得结彼生故。

论曰。设令生无色界。所有染污及善心。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。此染污及善心。应无种子及住处故。

释曰。生无色界者。谓解脱色界。染污及善心者。谓乐三摩提味。无种子及无住处者。谓无因及无依止。更有别义。若无种子何因而生。若无住处云何得依止住。彼心为阿梨耶识摄持故。从自种子生。即依止此识。由有依止故得相续住。

论曰。若即于彼界中出世心现前。所余世间心灭尽。便应灭离彼趣。

释曰。即于彼中若出世心现前。唯除此出世心。其余皆是世间心。彼诸世间心皆不有故。便断彼趣。即是不由功用得无余涅槃。既无此理故。离阿梨耶识不成。

论曰。若生非想非非想中。依无所有处。出世间心现前。即应舍离二趣。此出世识不依止非想非非想趣。亦不依止无所有处趣。依止涅槃处亦不成。

释曰。若于非想非非想处生。有时依无所有处。出世心现前。以彼处心明利故。非想非非想处心钝故。于明利心处。修出世心现前。彼出世心依止。第一第二趣并不成。以此二地皆世间故。又别地生别地心现前依止二趣亦不成。由身有余故。若此心以涅槃为依止亦不成。以如是等三种依止既不成。若离阿梨耶识。此出世心住于何处。

论曰。若人造善造恶于舍命时。若离阿梨耶识。或上或下次第身冷不得成。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。生染污亦不成。

释曰。于中造善造恶。则有从上从下。身冷不同。以造善者上升。为恶者下坠。是故若不许有阿梨耶识为摄持者。云何得如此身即随冷。由阿梨耶识为摄持者故。或上或下次第放舍。随所舍处则为死尸故。得身冷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读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