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四
楚衡云峰沙门 智祥 集
信解品第四
品节云。此品来意。因四大弟子。闻如来譬喻。见身子领悟。始的信昔果是权。悔恨痴迷。故托穷子之事。以叙本怀。曲尽父慈子顽之状。故云信解。天台云。夫根有利钝。惑有厚薄。说有法喻。悟有前后。二乘于法华已前。但念空无相愿。于菩萨法。都无一念好乐之心。至法华会。初闻略说。上根已悟。中根未解。动执生疑。广闻五佛。[朦-卄+((并-(前-刖))-一)]胧未晓。今闻譬喻。欢喜踊跃。信发解生。疑去理明。故云信解品。又中根人闻喻说。疑惑消除。入大乘见道。云信。进入大乘修道。云解。文云。我等今日。真是声闻。以佛道声。令一切闻。闻圆教入圆位。故曰信解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二品皆以父子为喻。前品以大富长者。喻如来货财不匮。故言等赐大白牛车。此品以幼稚贫儿。喻弟子无心希求。故言忽得如来宝藏之分。前品写如来慈愍。为子之心最切。故云惊入火宅。此品写弟子愚痴背父之事居多。故曰疾走而去。前品写如来诱引出三界门。故云今在门外。此品写穷子不肯入如来室。故云住立门侧。父子两人。各吐心胆。说出四十年中许多间关曲折。各极其致。至今日始得父子投机师资道合也。
○问。四大弟子。是众中之纲领。居僧之首。何先不领悟。而返动执生疑。身子何得先悟。答。看两处叙悟之文。便知端的。由舍利弗寻常在山林树下。自疑自悔。自咎自责。不肯甘为小乘。终日竟夜。常怀此事。故今一闻叹佛智慧。即便生疑。一闻罗汉成佛。当时担荷。乃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。得佛法分。四大弟子寻常疲懈。不疑不咎。直待如来危言激励。又闻身子授记。然后生疑身子代请。如来说喻。方始信解。先叙云。我等自谓已得涅槃。不知真是佛子。不复进求阿耨菩提。今闻譬喻。方知我等今者真是声闻。真阿罗汉。所谓睡轻者一呼便应。睡熟者摇撼方惊也。要解云。诸大弟子。皆内秘外现。根非中下。悟无先后。为助扬法化故。次第敷陈也。
△二明中根得解。分二。一经家叙喜。又二。一叙内心。
尔时慧命须菩提(至)发希有心欢喜踊跃。
经家首标四大弟子。是能信能解之人。所信所解。乃一乘上妙佛知见法。天台云。然于空生。独曰慧命。三人皆称摩诃者。通论。皆大智慧。别论。善吉得空性。以空慧为命。又于般若中。佛命转教敷宣。是为慧人所命也。直指云。今既从权入实。则实际理地。不受一尘。故以解空居首。今世门头不舍一法。故须用头陀为先。演真俗不二之法。事到理到。非善论议者不可。游权实不二之门。尽佛境界。非神通第一者。岂能致哉。故于千二百中。特举此耳。从。佛所闻等。是得喜之由。远闻方便品说法。又见舍利弗授记。如此闻见。皆昔所未有者。故生大欢喜也。发希有心一句。是叙近闻譬喻。则发所未发之心。故曰希有心。为信故发。信为解故有是品。名信解之意。
△二叙外仪。
即从座起整衣服(至)曲躬恭敬瞻仰尊颜。
例上身子。亦应三业领解。发希有心。属意。从座起等。属身。白佛属口。此叙今有所兴起之形仪也。
△二当机陈解。分二。初长行并七十三行偈陈解。又分二。一略以法说。又二。一正法说。又二。一明昔证小不求。又二。一标章。
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(至)成就众生心不喜乐。
此明昔不愿求也。为今有所信解。故将从前过状。一一陈白。则知厌小便是解大之心。我。即迦叶自称。等于空生目连与迦旃延也。然经家所以叙此四人者。由如来授记。唯举出四名故。以是先标也。此叙陈有三不求。谓我等从前。皆居众僧之首。晚学依我为法。即欲改途求进。恐为后学讥嫌。是一不求也。又则我常闻行菩萨道者。不自惜身命。难行难忍。皆欲能之。况度生任重。我等年并朽迈。是二不求也。再之自谓。蒙世尊开导。令我证得三三昧道。见思已断。梵行已立。既不来三界受生。则无所愿求。可谓千足万足矣。虽有如世尊之三十二相。福慧具足。一个无上菩提。自念我等无所堪任。故不复慕。是三不求也。由此三种顾惜之心。虽在如来座下。纵有时闻大乘妙理。似为非我所有。但以疲懈身心。只念空无相无作三昧而已。于菩萨所有游戏神通之事。净佛国土之心。成就众生之志。一概无心喜乐也。游戏神通者。于方等会上。见维摩居士。借饭香积。手持大千。并借三万二千师子座于灯王佛国等。皆神通游戏也。净佛国土是上求。成就众生是下化。三解脱者。一空解脱门。谓观诸法无我无我所一切俱空也。二无相解脱门谓观男女相一相异相皆非实有也。三无作解脱门。谓知一切法空无相即无所作也。又曰无愿解脱。即于三界无所愿求也。迈(音卖)。
△二释义。
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(至)不生一念好乐之心。
所以者何一句。是征词。下方释义。谓何故于菩萨神通净佛国度众生等。而不喜乐。盖因世尊。原为我等着外道法。化令出家。使我等离三界苦。得涅槃乐。今幸遂心满愿。故不求大也。又加我等年运已迈。自忖不堪任大。况此等心志。不但从前一往如是。即近先世尊说无量义。教诸菩萨。似亦无有一念好乐之心。此皆是我小乘辈。甘自下劣。以至如是。此自陈习小。不乐大乘之志。
△二明今会一方得。
我等今于佛前(至)深自庆幸获大善利。
此明今有所证也。知音云。今于佛前下。谓般若方等时。虽闻授菩萨记。犹呵斥声闻。今于佛前。闻方便品言。但有闻法者。无一不成佛。又闻譬喻品中之等赐大车。况明见授声闻舍利弗记。所以甚为欢喜。而此经此记。得未曾有也。不谓于今下。申明心喜之义。谓我等有求而得。不为希有。今本无心求。而忽然得闻。是甚希有也。分所当得。不甚庆幸。今经乃从前分所不当得者。而一旦得之。岂不深自庆幸。实可谓获大善利矣。
△二略举喻。
无量珍宝不求自得。
无量珍宝。领法说中诸佛成就无量无边未曾有法。喻说中财富无量。兼合譬中无量禅定解脱等。不求自得一句。方出自己所信所解之义。略以法说已竟。
△二广以喻显。分二。一开譬。又二。一诏发。
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。
妙乐云。应知世礼。欲有所决。须先咨问引发。以为起喻之端。
△二说喻。分五。一父子相失譬。又四。一舍父逃逝。
譬若有人年既幼稚(至)或十二十至五十岁。
穷子一喻。通篇描写诸弟子及佛穷富之状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然佛既以譬喻。写哀愍之心。我等亦应以譬喻写愚钝之态。是所谓投桃报李也。天台云。譬若有人。虽四人之语。其实领二十子。喻二乘也。年幼稚者。喻无明厚重。解心无力也。舍父逃逝。即背真逐妄。无明运使曰逃。趣向生死曰逝。他国者。以涅槃法界。为自国。以生死五道。为他国。久住者。迷恋生死也。或十是天道。二十是人道。五十是五道。由众生备轮诸道。故云或十等也。
○问。佛舍应后。众生起惑。是父离子去。何言舍父。答。由众生不求大势佛。居此无益。所以舍应他方。还成子背故也。
年既长大加复穷困(至)渐渐游行遇向本国。
因宿种薰。动有厌苦欣善之心。而善根增长。是年长大意。天台云。不得出离之要为穷。为诸苦火所逼曰困。驰骋四方求衣食者。佛未出时。诸凡夫人。依身受心法。起四倒见。于四倒中求正道如食。求助道如衣。虽非正修。以厌苦求理。亦为可化之缘。佛出时。多诸外道得度。即此意也。渐向本国者。明外道厌苦希脱。邪求涅槃。是渐渐游行意。无心求佛。而今得值遇。故云遇向本国也。
[△@△]向字对前舍字言。舍之而久住他国。向之即还到本处。前言于四倒中。求正助者。即外道执常断等见为正。修诸苦行为助。骋(音逞)。
△二求子不得。
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。
直指云。喻佛愍念众生。于此八千往返。故曰先来求子。机教不扣。故曰不得。
[△@△]中止一城者。如来既双垂二相。则处于同居实报之间。故云中止。以胜身论一城。即实报土。以劣身论一城。即方便土也。此领前云我于二万佛时常教化汝意来。
其家大富财宝无量(至)商估贾客亦甚众多。
天台云。如来报身。恒居实报土。故曰家。具足万德。曰大富。具五度福德。名财。智慧名宝。一一具足。名无量。
[△@△]金银珠等。即种种差别权智。一一充满。是领上长者大富义。仓以盛粮。库以贮物。充满为盈。流荡名溢。以禅定如仓。能生百八三昧。饱满众生故。以实相为库。能以十八空慧。遍济众生故。直指云。三贤智行为僮仆。十地理行为臣佐。十信外凡为吏民。象马二车。喻权实并运。牛羊喻方便随顺。五十五位。从体起用。出生万善曰出。位位摄用归体曰入。十法界冥通。曰遍他国。商表差别理行照而常寂。贾表差别智行寂而常照。从因至果。重重无尽。故曰亦甚众多。此承大白牛车庄严露幔意。出入息利者。一为无量是出。无量为一是入。又化他之用为出。自行之用为入。以法出利众生曰息。以化功归己曰利。遍于三土。行于非道。通达佛道。是遍他国义。此土菩萨往他土听法。他方大士来此方闻经。往来求利。有如商贾义。又遍入三土求法。故云众多。估(音古)。
△三偶到父城。
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。
无大乘功德法财。故名穷子。天台云。此等退大以来。备遭诸苦。深生厌离。妄起邪解。观察五阴为聚落。十二处为邑。十八界为国。历此求理。名求衣食。由邪慧。为入正之因。感佛大悲救济。名到父城。直指云。从外道出家。先十二年。阿含游三十七品聚落。次八年。于方等历中实之邑。后二十二年。到真空之国。今来法华。方止父城。此领三车之喻而来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虽是展转游行。其实未见本生之父。前说其父求子不得。中止一城。此言子游聚落。遂到父城。父子总在一城。只是两不相见。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。只缘身在此山中。是也。
△四父为忧念。
父每念子与子离别(至)坦然快乐无复忧虑。
此明慧父念子。直指云。喻佛观三乘诸子。嬉戏火宅。故曰每念。化城止在内凡。自大乘初住。望如来妙觉。道果隔五十五位。故曰离别五十余年。四十年前。但说权法。未及显实。故曰未曾向人说如此成佛之事。况又说时未至。故曰但自思惟。未称本怀。故曰心怀悔恨。化随机尽。故曰自念老朽。法无相托。故曰无所委付。金银下。总牒长者原喻。以喻三德秘藏无机领受。故曰无有子息。将唱涅槃。故曰一旦终没。将欲开权显实。故曰殷勤每忆。出定双叹权实。故曰复作是念。显实之后。法有所托。故曰无复忧虑。此承上会三归一意。
[△@△]与子离别五十余年。断非久住他国之五十年也。彼从迷入迷。而沦五道。此真妄间隔。而争五位。宜以直指所表为当。
△二父子相见譬。分二。一子见父譬。
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(至)踞师子床宝几承足。
此明三乘穷子遥见大富长者。喻华严时不睹不闻也。直指云。初习四谛。次习方等。故曰佣赁展转。有修有证。故以佣赁取价为喻。初叙向理国。次叙至同城。相近空如来藏性。故曰遇到父舍。尚未契一真法界。故曰住立门侧。以二乘化城。望实报境尚远。故曰遥见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师子座。即法空座也。以神通为足。无畏为几。所以助神通也。知音云。以身雇人曰佣。任力取直曰赁。前行曰展。复回曰转。佣(音融)。赁(音任)。
诸婆罗门刹利居士(至)种种严饰威德特尊。
班列诸贵族净行之人。既曰恭敬围绕。则非宫墙外望者。表地上诸法身大士也。珍珠璎珞。乃长者身中之庄严。表十波罗蜜。足以严法身也。而曰价直千万。则十度能开万行法门。吏民僮仆。乃内奉外役之人。而又执白拂立左右。宜表巧方便智。白拂。即权智之用。左右。乃二边之名。表佛以巧方便权智。于空有二边。运用无尽也。更得覆慈悲之宝帐。垂万行之华幡。以智水洒众生之心地。散名华。表五众之因修。罗列诸地真实功德。出内自他无边妙义。总见三身体具。四智齐圆。万德尊严。威神莫测。故谓种种严饰威德特尊也。直指云。从体起用。曰出与。摄用归体。曰取内。乃明体用收放故也内(音纳)。
穷子见父有大力势(至)非我佣力得物之处。
此明穷子见父心生惊怖。喻三乘人未开佛知见。所以见大乘而生恐怖也。天台云。大势力者。智曰大力。神通曰大势。如上身手有力义。恐怖者。小机劣弱。怯惧大道也。悔来者。见佛以大法示之。不肯信受故也。窃作念。是拟退大之心。此或是王等。直指云。小乘但知化城为家。丈六是主。睹尊特舍那身。为华藏之主。为他方之佛。此正明迷本逐末。背大向小。下劣自甘。故云非我佣力等也。
不如往至贫里肆力(至)作是念已疾走而去。
贫里者。但着偏空也。直指云。以断惑证真。名肆力有地。有修有证。故曰衣食易得。若久住等。天台云。修大乘道。必经无量劫。故曰久住。二乘本怖生死。修大乘者。必入生死。实非本愿。故曰逼迫强作也。舍大取小。故曰疾走而去。
[△@△]前是背本觉。而趋五道。故曰逃逝。此是畏大乘。而恋偏空。故曰疾走。此正领前东西驰走视父之意。
△二父见子譬。
时富长者于师子座(至)我虽年朽犹故贪惜。
此明长者见子自庆。喻佛得机欢喜也。天台云。佛居第一义空。以大圆智。而鉴机也。见子便识者。知是往日结缘弟子。幸机教相扣。故生欢喜。此领法中而起大悲心。喻中即大惊怖意。彼以大悲拔苦。故言惊怖。此言大慈与乐。故曰欢喜。作是念者。将垂大教也。今见大机发动。称己慈心。则大乘有托。故曰财物库藏有付。子一日不得此一乘之利。尚在流浪。如来一日垂念不忘。故曰我常思念。欲救而机不感。是无由见之也。今有可度之机。是忽来义。称适悲心。是适愿义。下二句。释明适愿难于遽遂之由。谓虽化缘将毕。奈大机尚未相扣。犹在审慎之际。故云犹故贪惜。
△三追诱相近譬。分二。一遣傍人追。
即遣傍人急追将还(至)我不相犯何为见捉。
此下领华严时。佛欲以一乘大教。顿授三乘。然不自说。乃命五十五位法身大士。各说一真法界生佛平等之理。是即遣傍人也。急追将还者。天台云。直说大教。于小乘如急追使。速忆大乘本愿。故曰将还。疾走往捉者。以大乘如如理智。欲使人人直趋菩提。如大白牛车其疾如风也。若以菩萨说法为论。则菩萨有自神通。又得佛加被。亦能令众生速取菩提也。穷子惊愕者。小乘虽曾发大心。久废不忆。今忽闻大教故惊。不识境界故愕。小乘以烦恼为怨。生死为苦。三界为大牢狱。今闻烦恼即菩提。生死即涅槃。还入三界。教化众生。是称怨枉大叫唤也。于净佛国土。成就众生。心不喜乐。故云我不相犯何为见捉。此领上劝门拟宜无机意。愕(音谔)。
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(至)转更惶怖闷绝躄地。
使执愈急。是诸菩萨。位位谈真如妙义。言初心与究竟齐等。乃急欲成就菩提也。二乘本无心乐。即强牵将还意。自念无罪等者。天台云。罪。即慈悲也。众生以罪故。入生死狱。菩萨以慈悲故。亦同罪入狱。二乘无利生之志。名无罪。欲令入生死狱。如被囚执也。无大乘方便。而入生死。必当永失三乘慧命。故云必定死也。因思念如上诸事。则转更惶怖强以大法投之。而小智不解。故言闷绝。起诽谤堕三途。即躄地也。此领上诫门拟宜无机。
父遥见之而语使言(至)令得惺悟莫复与语。
此并领上劝诫二门拟宜。息大乘化。天台云。遥见者。以大小悬隔。是结缘之子。故云遥见。语使言等。即如来与诸菩萨言。不须现汝尊妙身。令二乘见。如净名经云。摄汝身香。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着。又普贤入娑婆。促身令小。皆此义也。勿强将来者。既无大机。若现胜身。说大乘法。不唯无益。恐返伤善根。冷水者。即三藏灰断理水。除见思热恼。面者。以厌苦为背。趋理即面也。醒悟者。开小教逗机。令得离烦恼闷。悟四真谛也。莫复语者。决定应息大乘教也。
所以者何父知其子(至)不语他人云是我子。
小乘厌苦欣空。畏难大法。且任其习小。抑佛本怀也。天台云。审知者。如来已知。于二万佛所。曾发大心。是有子义。而以方便等。于昔小乘教中。随他语意。方便覆护。称是声闻。不说随自语意是菩萨也。
使者语之我今放汝(至)往至贫里以求衣食。
放汝者。知大机弱。随意者。知小善强。以此二缘故。息大化也。天台云。不为大教所逼。故欢喜。无谤大罪。得免三途。故如从地。有小善生。故言而起。又前拟宜大法。迷闷不解。卧无明地。今逗以小。可得醒悟。故言从地而起。于四谛中。欲求道法。故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。
△二遣二人诱。分二。一齐教领。
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(至)形色憔悴无威德者。
此下领鹿苑时也。将欲诱引者。天台云。既息大化。不容孤弃。即设方便。故言将欲也。密遣等。今明方便隐实为密。指偏真为遣。直指云。今是劣应垂权赴机。时属阿含。故曰而设方便。先命地上菩萨。化作声闻缘觉。同生五浊。内秘外现。非同急追。故曰密遣二人。地上菩萨。理智双隐。同示愚小。故曰憔悴。不用诸神通等事。故曰无威德。
[△@△]密遣二字。正是所设之方便也。二人者。以方便权智。出于中道之外。即用空有二法。化权小耳。形色憔悴等。由权智用事。不能称性发扬。广彰妙用故。
汝可诣彼徐语穷子(至)我等二人亦共汝作。
此以同事行往摄之也。直指云。诣真空处。同学般若。故命曰。汝可诣彼徐语等也。作处者。天台云。即见道修道。是断见思之处。倍与汝直者。修五戒十善。止出三途。四谛十二因缘。能出三界。是为一倍。又外道六行。但能伏惑。今修四谛。则能断惑。得至涅槃。是为二倍也。穷子若许者。有机即设教。但使除见思戏论之粪。二人共作者。约理。即智谛相资。约人。即权人共实人修行也。
[△@△]除粪二字。下得奇怪。喻得恰好。
时二使人即求穷子(至)先取其价寻与除粪。
诸菩萨上奉佛敕。于方便土中。现随类身。说随类法。而得机施教。皆为大乘作本。教菩萨法。故云具陈上事也。二乘人慕果行因。故云先取其价。
△二取意领。
其父见子愍而怪之。
愍其不发大心。怪其偏取小果。唯此是佛深生怜愍处。谓其所失者大。所得者寡。不能同佛受用也。
○妙乐问。若愍念怪责。即当以大法济之可耳。何故密遣教其取小。答。旁追不来。事须密遣。虽教除粪。非父本怀。欲以彰言委付。故此惜也。
又以他日于窗牖中(至)粪土尘坌污秽不净。
此明隐胜现劣。喻华严双垂二相二始同时之际也。直指云。他日者。是方便以智鉴机之日。窗牖。喻妙观察智照被小机。小大相去甚远。故曰遥见。二乘人被我法二执。蔽覆法身。故曰粪土尘坌。五欲盖缠智种。故曰污秽不净。天台云。修因智力微弱为羸。修因福力浅薄日瘦。四住为粪土。无知为尘坌。
即脱璎珞细软上服(至)状有所畏。
如来隐实报庄严之境。即脱璎珞也。以方便随机。示丈六身。如着弊垢衣。示生净饭王家。现五欲八相成道。故曰尘土坌身。依实现权。广演三乘。故曰右手执除粪器。亦示生老病死苦。故曰状有可畏。天台云。尘土坌身者。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。右手喻权。自以此权法。断结成佛。又以此化人。故云执除粪器。状所畏者。示同二乘怖畏生死。又有寒风马麦等报。大论云。佛有九恼。谓六年苦行。孙陀利谤。金枪。马麦。琉璃杀释种。乞食空钵。旃遮女谤。调达推山。寒风索衣。加双树背痛为十。腻(音殢)。
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。
语诸人者。天台云。即是说三藏教。示四念处。为除粪之器。断结之境也。此领火宅中适愿勇锐。即闻慧外凡位也。勤作勿懈。即令其勤修四念。乃正勤方便。若起懈息。不能灭二恶(即已生未生也)生二善。以二勤故。能发暖火。对火宅互相推排。入修慧暖位也。方便得近者。即以念处正勤之方便。始得小机相近也。
后复告言咄男子(至)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。
此明四如意足。天台云。咄。乃惊觉意。上正勤中纷动。即是智法。如男子是阳性。今如意足。是定法。如女子是阴性。良以正勤?动。不得与真空相应。故惊令舍散入寂也。汝常此作无复余去者。前念处正勤。动不专一。今令入四如意足中。定不异缘。断诸有漏。定断专一。故云尔也。此犹在互相推排中顶法位也。当加汝价者。正勤观中。不能发真。今如意观中。始发无漏。故云加价。诸有所须者。即有漏无漏善。助道正道。皆从如意观中求之。欲须即得也。四禅体含支林。如盆器。生空智粗。如米。法空智细。如面。此即正道。四谛下十六谛观。无常如盐。苦谛如醋。此即助道。如米面难食。须盐醋和之。由正道难显。须助道发之也。莫自疑难者。结上正助。审在如意观中。故令勿疑。决定可办。如己物想。故言勿难。若欲直取神通。以代手足。如使人驱役者。如意观中。能发此通。但通发劣弱。事同老弊。通虽微劣亦可运用。故云须者相给也。
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。
此明五根力相。好自安意者。天台云。得信等五根。安固难坏也。我如汝父者。已得似解。邻于证真。似像未实。故云如父。勿忧虑者。令其安意。破见思也。
所以者何我年老大(至)自今已后如所生子。
我老汝少者。天台云。佛居道后。智断已足。故言老大。子在道前因位。智断始修。故曰少壮。此忍法位也。得此五力。离五恶法。谓得信力故不欺。得精进力故不怠。得念力故不嗔。得定力故不恨。得慧力故不怨。言余作人者。远指外道。以邪见求理。名余作人。近指暖顶等四位。未免五道。亦名余作人。自今已后等。下忍十六刹那。时节犹长。中忍虽复缩观。亦未是一刹那。若上忍世第一。最后一刹那心。邻真逼圣。故名此位。如所生子也。
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。
此明八正道。世第一法。与真不远。故云即时。天台云。阿含说五种佛子。四果及辟支佛。名佛真子。菩萨不断结。子义未成。今二乘得八正道。入见道位。故名为儿。
尔时穷子虽欣此遇(至)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。
此明七觉支。天台云。二乘因断见惑。得为小义。所谓欣此遇。以思惑未尽。犹居学位。正须依教修行尽苦。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人。若于初果中。便起乐大之心。即应授以大法。更不进断残结。由不舍小志。大机不发。以是之故。且令依教尽漏。故二十年中。常令除粪也。二十年者。一无碍一解脱断见惑。九无碍九解脱断思惑。则无碍与解脱。共二十也。此文并偈。凡三番云二十年。意各不同。随其文下。释之可见。
△四委知家业。分二。一领家业。又二。一相体信。
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。
此下领方等时也。过是已后者。天台云。过鹿苑三藏已后。即方等时。心相体性者。父子互相体悉信顺。谓三藏教中。得涅槃价。此既不虚。今为菩萨说大乘。亦是不虚。此是子信父也。佛知此等见思已断。闻大不谤。无漏根利。闻必生信。是父信子也。入出无难者。由此见尊特身。闻大乘教。名之为入。复被呵斥。犹见丈六。说小乘法。名之为出。大小入出。皆无疑难矣。虽然入出无难。闻大乘法。犹谓是菩萨之事。非己智分。不言未来俱得作佛。故云犹在本处也。
△二命领业。分二。一命知家业。
世尊尔时长者有疾(至)所应取与汝悉知之。
此下领佛转教般若时也。将死不久者。天台云。有机则应为生。机尽应谢为死。今化机将毕。应谢不久也。金。即别教理。银。即通教理。然理本无多。约种种门。亦得言多也。如空非十八。由破十八法。故名空十八也。劝学品中。明一切法门。皆是珍宝。仓是定门。即百八三昧也。库是慧门。即十八空境也。通别两教。定慧仓库。包藏一切禅定智慧。无所缺少。内充外溢。故云盈溢。其中多少者。说般若。则有广略二门。略即少。广即多也。自行为取。化他为与。大品中云。汝当为菩萨说。故云悉知。
我心如是当体此意(至)宜加用心无令漏失。
诫体我心者。佛以般若为心。汝今转教。当随佛意说也。尔我不异者。天台云。释此有三。一加被令说。与佛不异也。二就理。以诸法皆如。故得不异。三就今时。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也。无令漏失者。一则汝为菩萨。说般若教。无令漏失。二则就理即是汝法。后时当用。故无令漏失也。
△二受命领知。
尔时穷子即受教敕(至)下劣之心亦未能舍。
无心希取者。天台云。如善吉虽说般若。然谓是菩萨法。我无其分也。在本处者。住罗汉位。虽复慕大。亦未定言欲作菩萨也。劣心不舍者。犹复止小。亦未定言舍于小证也。
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。
天台云。少时有二说。一说般若竟。寻思所领大乘法门。心生贪乐。相去法华不远。故云少时。又说无量义经时。大乘机发。闻无量义经中。说七种方便。无量渐顿。从一法生。由是思惟。于己所得三乘之法。皆从一法而生。如是思惟。渐以通泰。故言成就大志也。渐以通泰以字。合作已。下偈文云。渐已旷大。其义可详。
△二付家业。分二。一正付家业。
临欲终时而命其子(至)刹利居士皆悉已集。
此下领般若之后说法华时也。临欲终时者。天台云。是明时节化缘将讫。唱入涅槃时也。直指云。并会亲族。表五十五位法身大士。因该果海。故曰并会。国王。即多宝如来。及十方分身诸佛。古今不离一念。自他不隔毫端。将示圆行圆证。故曰皆悉已集。
[△@△]命子会亲族者。二乘人一向权实未融。小大未会。直至今会。始得融一无二之旨。自知有成佛时节。所谓得佛法分。方知诸佛菩萨。皆是家里亲属。始有心念。欲得作佛。具三十二相。为天人恭敬。转无上法轮。故如来于人天众中。授成佛记。此为受佛所命也。
即自宣言诸君当知(至)先所出内是子所知。
前叙返妄归真。此叙从真起妄。末后会归真妄一如。以明父子委付。至此乃一真法界现前之时。故乃宣告诸君。表佛佛道同也。直指云。以智契理。曰此是我子。妄不离真。曰是我所生也。次叙舍父逃逝。喻三乘背觉合尘。于城不言其名。由一真法界无可名状也。背觉合尘。曰舍父。为业风飘荡。曰竛竮。五趋受生。曰五十余年。于子言某者。以妄本无因。体绝是非也。佛亦言某。为真如果体。离相离名。佛居寂光。常愍诸子。故曰怀忧推觅。于凡圣同居土。以方便得近。曰忽遇得之也。已上约时言。权实一如。曰此实我子。体用不二。曰我实其父。此约人言。五时说法。圆顿观智。权实家业。至此开显。悉皆。明了。故曰所有财物皆是子有等。此约法言也。从体起用曰出。摄用归体曰内。
[△@△]至此始将父子情同一段天性吐露。于父则言遇会见。于子则言是子知。须知父见即子见。子知即父知也。而佛知见之通达。可谓朗朗不昧。
△二承受欢喜。
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(至)今此宝藏自然而至。
领上各乘大车。得未曾有。自[(厂@((既-旡)-日+口))*页]无心希望佛道。而今忽闻得记作佛。故云不求自得也。开譬已竟。
△二合譬。分四。一合父子相失。
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。
此以己合喻中之愚迷。而负慈多矣。直指云。喻中正明子逆。故先说譬如穷子舍父逃逝。法中要明父慈。故先说大富长者则是如来。时为真妄未融。虽称佛子。犹曰皆似。
△二合父子相见。
如来常说我等为子。
合上长者见子便识。观如来常说四字。则知不自信作佛之心。明露秋光矣。又常说者。如来虽说权乘。其实皆为诱引之方。而观诸众生。无一不是成佛种子也。
△三合追诱相近。又二。一合傍人追。
世尊我等以三苦故(至)迷惑无知乐着小法。
一往被三苦所困。故乃违大向小。受诸热恼者。即为三苦所逼也。迷惑无知者。即于佛方便法中。遇便信受。思惟取证。所以乐于小法也。三苦者。世界相续即坏苦。众生相续即苦苦。业果相续即行苦也。
△二合二人诱。
今日世尊令我等(至)勤精进故所得弘多。
直指云。般若之终。法华之始。故曰今日。六度是对空之有。一真是对有之空。二俱戏论。故云令我等思惟也。尽除见思。故云除粪。二十年不怠。云勤精进。证三三昧境。是得涅槃价。得真空般若。谓所得弘多。
[△@△]今日即是远对多生不逢圣化。今方遇佛开示三乘而言。若以法华为今日。似与下文不合有云。今日当是方等时也。
然世尊先知我等(至)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。
此叙阿含时也。直指云。先知二字。指华严时。观二乘根劣。心着偏空弊欲。乐于小法。正对前遥见子身羸瘦憔悴也。便见纵舍等。正对脱珍着弊执除粪器一节。
△四合领付家业。分二。一合领家业。
世尊以方便力(至)于此大乘无有志求。
此叙方等时也。世尊由权说实。于方等中。傍提正挈。而二乘似有欲乐之心。但以所证之空理为胜。故不能愤志趋求也。正合上入出难等意。
我等又因如来智慧(至)而自于此无有志愿。
此叙般若时转教敷扬也。观因之一字。似非己力能说般若。乃因如来威神加被。虽为诸菩萨说大般若。其实于己无心愿乐。
所以者何佛知我等(至)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。
此释明佛心己意。谓佛知我乐小。故令敷扬甚深般若。意欲令我等深信大乘。必得作佛。则佛视我等与菩萨不别。但我等自甘下劣。竟不自知。为真佛子。实为可惜。
△二合付家事。
今我等方知世尊(至)然佛实以大乘教化。
今因得闻法说譬喻两处开示。始悟佛之知见。原非外得。故曰方知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由前三时多方诱掖。至今如来说破我实汝父。汝实我子。一切财宝。皆是子有。始信如来于佛慧未尝吝惜。不肯与我。即我亦未尝不是如来真子。特患我等不肯承当。设我果有乐大乘之志。如来早将宝藏。委付之矣。何待今日。然则我等负佛深恩。不但今日。至今日乃知佛有此深恩也。我等又思。世尊不唯于此经中唯说一乘。即方等会中。褒扬菩萨。毁訾声闻。其实皆是以菩萨法。教化我等也。毁訾声闻者。如楞伽经。于大慧前。说声闻同外道。名愚夫。名跛驴。名败种等。
是故我等说本无心(至)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。
此庆幸今日获佛知见。是无心求得。如穷子不求大宝自然而有也。直指云。以此陈深信不虚。深解不谬。将望如来为彼授记。如身子等。此合长行召众委付家事一节。
[△@△]此是迦叶等。自陈悟入处。但较身子。特详耳。且身子利根人。说无多语。便将数十年心思及负己负人处。彻底掀翻。无不尽情。而空生等四人。既位示中根。说话就要象中根人口气。况佛为喻说。详明为父者之慈心。则彼亦必喻说详明为子者之不肖也。此是他灵山会里。一场装扮处。各尽其态。只要做得相象。令见闻者。于离合悲欢处。实有所感发耳。若以幔中人分智愚高下。此为不善观者也。
△二偈颂。分二。一颂长行。又二。一颂法说。
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我等今日闻佛音教(至)无上宝聚不求自得。
此颂长行略法说自尔时慧命至以明斯义。节长文广。此略也。知音云。今日即对前四十年说。闻即耳根。是所被机也。佛音即上法。喻诸说。乃能被教也。欢喜属心。踊跃属身。照前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看。一向不许小乘作佛。今得授记。是未曾有也。佛说下。正明得未曾有之事。无上宝聚。喻阿耨菩提。四十年前。绝无希望。故曰不求。今得者。喜出望外也。
△二颂譬喻。分二。一颂开譬。分四。一颂父子相失。
譬如童子幼稚无识(至)周流诸国五十余年。
此颂子背父去。直指云。此明三乘迷真逐妄。五趋周流。五趋受生。故曰五十。皆因五阴所使。根尘所覆。迷佛知见。以致如此。故先言幼稚无识。因果双颂也。
其父忧念四方推求(至)造立舍宅五欲自娱。
天台云。四方求者。不同于上。是约四谛推理。今是四生中。觅可度之机。故曰推求。
[△@△]求之既疲者。即于四生中。求大乘机不得。故仍与诸菩萨。说妙法也。顿止者。即证入自受用土。一城。即觉场也。造立舍宅。知音云。喻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。教属一乘圆顿。故曰顿止。华藏世界品。乃普贤菩萨。于一真法界正位中唱出。故曰造立。中诠四分五周。明佛依正自受用之因果。故曰。五欲自娱也。
其家巨富多诸金银(至)豪富如是有大力势。
其家巨富一句为总。下七宝象马等。皆巨富中之别相也。知音云。商是行者。估是坐者。以有易无曰贾。千万下。明亲疏远近之众多也。围绕恭敬者。依恋悦慕。为物所景仰也。王者君也。群臣牧也。宗重者。尊重恭敬之也。
[△@△]常为王者下四句。明他方主伴赞叹恭敬也。以诸缘者。指上七宝象马人民田业而言。由如来广具众德故。他方此界。无不云集于华藏海也。豪富如是。总以结上一切所有也。
而年朽迈益忧念子(至)库藏诸物当如之何。
此颂长者失子之苦。无所委付。是所以忧念也。知音云。朽迈。喻佛成果之时已久。千二百人。尚未得记。夙早也。夜夕也。死时。喻涅槃时至。痴子者。父心痛子之辞。舍我五十余年。念其久滞五道。
[△@△]既久沉生死。则苦缚尚未得除。岂能于大法有所担荷。故曰库藏诸物当如之何。
尔时穷子求索衣食(至)渐次经历到父住城。
此颂穷子经寻之苦。无所依托。是所以游历也。天台云。根尘相涉。如从邑至邑。十八界如国。修三界有漏善。如有所得。修二乘无漏善。如无所得。不得大乘法食。如饥饿。无大方用。为羸。无大功德。为瘦于有无善上。起见思惑。如疮癣。
[△@△]如来观知众生于二万佛来退大之后。因众苦所逼。妄求复真之道。如求索衣食。邑小国大。谓诸众生。求解脱道。自浅至深。从小至大。有得无得等。依前释为当。四十年来。次第开解曰渐。次经历到父城者。即至法华会矣。癣(音鲜)。羸(音雷)。
△二颂父子相见。
佣赁展转遂至父舍(至)出内财产注记倦疏。
天台云。上言门侧。此言门内。即一真法界之内。见相兼得处也。施大宝帐等。正明所见之相。章安云。以广显略为注。授决为记。四弘誓为券。修行为疏。倦(音劝)。内(音纳)。
穷子见父豪贵尊严(至)借问贫里欲往佣作。
此明二乘睹华藏境。见尊特身。而生惊怖。自怪二字。乃形容自己昔年甘为下劣之情。覆自念。乃心中回环忖度。怖畏大乘。由旧习不舍。故复往贫里。贪爱小果。故曰。欲往佣作也。
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。
此正明觉场中观知众生根性劣弱不教大法。故云默识。所以现丈六身。投其机也。
△三颂追诱相近。分二。一颂遣傍人追。
即敕使者追捉将来(至)不信我言不信是父。
此总颂劝诫二门无机息化。见杀与上必死义同。敕使追捉。乃如来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之普慈也。穷子惊唤等。是无机领受也。是人执我下四句。乃形容穷子迷执之想。谓彼执我之急。强使我作。似非有益于我。是必欲将我至死也。若谓济我以衣食。岂能如是急趋之耶。此明往昔不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意。
△二颂二人诱。
即以方便更遣余人(至)除诸粪秽倍与汝价。
既息大化。故以方便。说小乘法。诱引之也。天台云。眇目譬偏空。所见不正故。矬者竖短。陋者横狭。见偏空者。竖不能穷实相之源。横无大乘众善庄严。故如矬陋。非四无畏。名无威。异常乐我净名无德。遣地上菩萨。内秘外现。示同事摄。云可语之。令修小教。云雇汝除粪。从但空而入真空。曰倍与价也。眇(音藐)。
穷子闻知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。
欢喜随来者。是机与教称。乃投其所好也。净诸房舍。如初果。不入色声香味触法。并得净见思五阴房舍也。净房舍句。喻意甚妙。
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。
牖。乃壁间孔牖也。谓如来不以尊特身。公然觌睹。恐复生惊怖。不舍慈心。常怀念之。故云常见。知其无乐大之心。故云念愚劣也。
于是长者着弊垢衣(至)又以软语若如我子。
上长者教作。有七科。今云。附近与语。即合四念处也。天台云。勤作。即四正勤。既益汝价下一行。合四如意足。以油涂足。能履深水。譬神通。又油能除风。譬定。饮食充足。即上米面也。荐席厚暖。即是观炼薰修四种禅定。修此定故。能除散动。故以颂如意足也。如是苦言两句。颂上第四安慰。即五根。第五无过。即五力。根力既成。乃堪苦言。又以软语两句。颂上第六更与作字。即八正道。第七令常作。即七觉支。并是子位也。此三十七道品法。常途论之。七觉在八正前。今对位次。故躐等也。若如我子。若字即汝字。庄子中。多如此用。
△四颂委知家业。分二。一颂领知。
长者有智渐令入出(至)诸物出入皆使令知。
长者有智。即用方便。乃权智也。渐令入出者。乃方便诱引。渐入大乘深境。二十年执家事。即般若会上。世尊二十二年广谈大乘空相。使二乘转教敷宣。是执作义。于般若中。二十年熏淘。即示其金宝。说利己利人之法。是出入令知也。
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。
此颂自安于小也。大[窾-士+上]云。虽知般若真空能转大教。不肯担当。终隔一重门户。是客作贱人也。自念贫事。我无此物者。下劣之心。未舍故也。
○问。小乘既出三界。何故止宿草庵。答。虽空烦恼。未尽所知故虽出火宅门。止宿草庵。犹未入如来门也。
△二颂付业。
父知子心渐已旷大(至)周行求索遂来至此。
父知子心者。唯佛能知众生根性也。旷大者。非前迷执狭劣之心。心既广大。则佛果可成。故对众宣扬也。说是我子等如前。语舍利弗言。我于二万佛所。常教汝志愿佛道。汝今悉忘。由中间退大起惑。故经五道。所谓舍我他行经五十岁也。自见子来已二十年者。谓二乘于般若中。始有欣厌之心。则与如来大乘妙理相近。是父子相见义。昔于某城失者。谓妄依真起。非有定处也。周行至此。总明四十年渐次修习淘汰而就也。
凡我所有舍宅人民(至)甚大欢喜得未曾有。
凡我所有者。即如来所有无量知见神通三昧力无畏等。尽皆与之。故曰恣其所用也。子念下。方述陈得业欢喜之情。谓我从昔来。本求声闻小果。久已念及。于大乘绝分。今一旦闻二乘作佛。如来所有庄严万德。皆我所有。实是从来所罕觏者。宁不踊跃庆幸哉。颂开譬已竟。
△二颂合譬。分三。一颂合相失相见。
佛亦如是知我乐小。
上句合相失。下句合相见。妙乐云。若单以上句合相失。其意未显。单以下句合相见。意亦不彰。何也。盖上句借下句成。由其乐小所以相失。下句亦借上句而显。由佛知彼乐小退失大心。是所以与之相见也。
△二颂合追诱相近。
未曾说言汝等作佛(至)成就小乘声闻弟子。
上二句合旁人追。由我等无乐大之志故。不说我等有成佛之时。而说我下四句。乃合二人诱。得诸无漏。即有余涅槃也。直指云。此领阿含时说四谛十二因缘。成就六解无漏为极。颂文虽略。而意详尽。大抵前详。则颂略之也。乃说法者。错综变化之妙。
△三颂合委知家业。分二。一颂合委知。
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。
此颂般若时转教传宣。说最上道者。天台云。即是空慧般若。更无过于上者。谓凡修习此大乘空慧。定当作佛也。
我承佛教为大菩萨(至)汝于来世当得作佛。
我承佛教。即是小乘奉命说无上道。佛意欲令自知作佛。而证入圆理。岂知小乘不解其意。但只作传语人。自甘绝分。为门外游子也。说无上道。即秉命说佛知见道。其闻法者。以精进思修。得授上记。而说法者。犹居下位。岂不惜哉。言诸佛授记。又言是时者。或在般若之末授记。或在他方诸佛前得记。皆在不久之间。故言是时也。
一切诸佛秘藏之法(至)而不为我说斯真要。
二乘人自既不悟一乘圆旨。而返自生疑。意谓世尊命我为诸菩萨敷演者。即无上法。既即此法。何故我等说法者。尚滞小乘。而彼从我闻法者。皆得受记。岂佛独为菩萨演其实事。而不为我说其真要耶。
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。
此牒前譬。帖合可知。
我等虽说佛法宝藏(至)教化众生都无欣乐。
天台云。内灭者。内即惑体。内灭三毒。断见思尽。此明执小之过。我等若闻三句。方举无乐大之失也。
所以者何一切诸法(至)如是思惟不生喜乐。
此明不慕大法之故。直指云。因内观身心。外观世界。皆悉空寂。八识见分消融。但一偏空之理。故曰无生灭。复观八识相分。但一偏空之智。故曰无大小。见相同泯。故曰无漏无为也。如是思惟空无相无作。而谬计大乘之法亦是空寂。故不生喜乐也。
我等长夜于佛智慧(至)而自于法谓是究竟。
此颂明在此偏空长夜之中。于佛智无贪着也。即前云我无相犯等语。此是谬计偏空。为究竟也。
我等长夜修习空法(至)住最后身有余涅槃。
此颂明于偏空。长夜中修习三空之法。得脱三界火宅。住最后身。为庆幸也。最后身者。即阿罗汉。乃末后一凡夫身。谓之果缚。
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。
此颂述已不进求之故。谓如来教我。欲出三界。幸我于出离之道。有所证入。果谓不虚。我既得证涅槃。则不负圣化。便谓已得报佛恩矣。岂更别有所求哉。
我等虽为诸佛子等(至)初不劝进说有实利。
此颂重述奉命转教。虽说得彻头彻底。而竟不生一念愿乐之心。如来竟不出一言。明示劝进我等说我声闻有成佛之真实利益也。
△二颂合受业。
如富长者知子志劣(至)调伏其心乃教大智。
此颂合领付家业一节。始知长者无数方便。诱引得近。原为欲付家业也。佛于四十年中。用尽气力。调伏我心。本意为我等发明佛知见道。所谓现希有事。由我等不闻不解乐着小法。故佛以方便诱进。待至今日。始明我等有成佛分。如是恩德。可胜言哉。此方深感救济之恩也。
我等今日得未曾有(至)如彼穷子得无量宝。
此颂明四十年中次第展转直。至今日开显一乘妙义。将无量权实宝藏。一时分付。皆非先时之所有望。故重牒穷子不求自至也。如此述陈感载之私。缕缕不尽。至下始得明言报恩。
世尊我今得道得果(至)普于其中应受供养。
从上自说喻已来。总皆发明昔来蒙昧着小之失。至此始明今日新证新得陈白悟由。唯此是后授记之定案也。观我今二字。不说从前之事。言得道者。即闻上法说中诸佛智慧。十界十如。于道场所知之寂灭相。及喻说中大白牛车。为如来保任不虚之一乘妙道。今幸得矣。得果者。即三世诸佛共证共知之无上妙果。虽未即得。而自知决定将来必证。则亦如今日有所得也。此即领得是佛知矣。于无漏法。得清净眼者。无漏非从前二乘所得之无漏。属偏空智。今所得者。乃权实并融之无漏法也。以此无漏妙智。照穷三菩提理。无明尽净。事理双该。始谓之得清净眼。此即领得是佛见矣。长夜持戒。而今得果。则领知全权即实。虽昔日方便。而今亦皆得成究竟。即四十年中所修法王之法。皆不虚弃。亦是久修梵行。所谓水到渠成。以至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矣。此可信决定自知成佛不谬。真是声闻者。以真对假言。前来虽得声闻之名。不过以四谛声投小果闻。则声非真声。而闻非真闻也。今日以佛道声令一切闻。则声无不到。闻无不尽。始可谓之真声闻也。罗汉亦是我等旧有之名。况亦非真。旧曰应供。只不过应天上人间而已。今谓于诸世间。普应供养。则亦如佛应尽九界。是真应供矣。旧曰无生。只不过尽分段。于三界不生而已。今得授记。为两足圣尊。则变易不生。是真得无生矣。旧曰杀贼。只不过断见思尽有漏而已。今谓无明暗蔽。永尽无余。则亦真为杀贼矣。但此中罗汉。以一应供。出陈其实。则余二名不言可知。颂长行已竟。
△二叹佛恩德。
世尊大恩以希有事(至)于恒沙劫亦不能报。
自来为辜恩人。不识如来累劫勤苦救济之心。虽闻法说。仿佛知解。由火宅详明。始知为父者痛念之深。为子者愚顽之极。既于己有得。始知恩知报。世尊大恩下四句。含蓄之意无尽。故章安分十重发明。一佛以四弘誓愿慈悲普覆。拔六凡苦。与四圣乐。是世尊大恩。以希有事。利益我等。入如来室。得安居矣。二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。常教化我。虽复中忘。而智愿不失。是世尊大恩。怜慜教化。大慈与乐矣。三我等退大遭苦。佛于中间。伺其机发。方便诱引。是世尊大恩。怜慜教化。大悲拔苦矣。四佛既成道。宜受无为寂灭之乐。而返舍所乐。如长者脱珍服。着蔽衣。执除粪器。方便往近于鹿苑中。说五戒十善。令离诸欲。是世尊大恩。利益我等。遮贪欲热恼。以衣覆之矣。五现老比丘像。十二年中说阿含小教。令我等除见寒爱热。是世尊大恩。怜愍教化。令尽见思矣。六于方等中。弹诃贬斥。无非欲我等耻小慕大。是世尊大恩。教化我等。离愚小丑陋。而发向上志矣。七于般若时。命转教敷宣。说无上道。是世尊大恩。以希有事。令我等执作家事。备知库藏矣。八至今会聚亲族。定父子之谊。使我等全身庆快。是世尊大恩。以希有事。为说一乘矣。九于前放光现瑞。已至法说周中。极叹权实智慧。始开声闻成佛之端。是世尊大恩。以希有事。怜愍我等。令疾证无上道矣。十为我等愚痴无智。重说譬喻。将无上宝位。向人天众前。亲口授记。使法王大宝。令我等不求自得。坐如来座。是世尊大恩。以希有事。怜愍教化。利益我等。于诸世间天人魔梵。普于其中。应受供养。此恩此德。我何能报。若使以手足供给。亦不过供给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令我入室安居之恩耶。若使头顶礼敬一切供养。亦不过礼敬供养而已。岂能答如来大慈与乐之恩耶。若使顶戴行道。亦不过顶戴而已。岂能答如来大悲拔苦之恩耶。若使以两肩荷负。经恒沙劫。亦不过荷负而已。岂能答如来遮贪欲热恼之恩耶。若以百种美膳。尽心供养。亦不过美膳供养而已。岂能答如来除见寒爱热之恩耶。若以宝衣无量或无价衣。以为供养。亦不过供衣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令我离愚痴丑陋之恩耶。若使以众妙卧具千种房舍。以为供养。亦不过卧具房舍供养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令我转教敷宣之恩耶。若使种种汤药。累劫供养。亦不过供汤药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为说一乘之恩耶。若使旃檀珍宝。起塔供养。亦不过宝塔供养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令我疾证无上之恩耶。若使以宝衣布地。亦不过宝衣布地而已。岂能答如来亲口授记之恩耶。以此对如来十重大恩。必不可报。何也。以我有为福行。难报无妙无智。故曰无量亿劫谁能报者。如此犹为略举。故愚谓。四句中含蓄不尽。
诸佛希有无量无边(至)取相凡夫随宜为说。
此颂明恩大难酬之故。诸佛希有一句。是叹佛为能施恩者。无量无边下。叹佛能具如是福智。为诸法中王。尚不自求其乐。能为下。明佛能忍弃无量胜德。为下劣人。及取相凡夫。随宜示现。若此恩德。孰能答报。下劣者。谓小乘人。无志慕大。忍斯事者。即佛云久默斯要不速说也。良以声闻执小。凡夫取相。只得含忍随机指示而已。
诸佛于法得最自在(至)以无量喻而为说法。
首二句。明佛实智具足故。得最自在也。若于法中。少有不自在处。则不能随类应现。知诸众生下。是用权智鉴机方便说法也。
随诸众生宿世善根(至)于一乘道随宜说三。
知音云。此八句。颂前开示案。伏因缘一周之说。谓佛既能忍大随小说其法喻。身子及我等业已开悟佛知见矣。又当随诸千二百人中。于佛有宿世成佛善根者。说其因缘。此又佛所自知。善根成熟者为谁。未成熟者为谁。佛亦种种筹量。分别先已知矣。故当用因缘。重以一乘随宜说三。使千二百人。俱得悟入佛之知见。俱得劫国庄严等之显记。以完佛本愿也。直指云。以上喻说。乃深领迹门佛之知见。能深心信解。剖露无余。故末以开权显实为结。盖四大弟子。因闻火宅喻说。乃知父子旷大劫中一段苦切之情。至此正说不及。故假喻穷子申明己之沉迷。不是一生佛之拔济。不是一劫并知。从实施权。开权显实。前后首尾。无不洞彻。故乃深感深谢。有不已已之词。以见信解不谬。但于末后。谓导师见舍。初不劝进等。似有归咎于佛。所以世尊不即为授记。复以药草喻。为彼广明实际见地。会归前后。大小一如。俾乎扩充本上广大佛之知见。然后始与授记。劫国庄严。以结如来为大事因缘出世之本愿也。明中根得解已竟。
药草喻品第五
品节云。此品来意。因上四大弟子既已领悟。设喻自陈。世尊印可其心。然犹未能尽知如来知见之力。抑恐执相之徒。不达平等说法随类异解之旨。将谓实有三乘之果。可证涅槃。习气不忘。不能彻法源底。故说药草一喻。以显如来说法平等一味。但随根大小。各受不同。如一雨无私。三草二木。随分受润。是知法本不异。异在于机。此则唯有一乘无二无三之旨自显。而闻者习见自除。可入如来平等法慧。所谓开佛知见亦明矣。故此以后即为授记。天台云。此具山川云雨。独以药草标名者。土地是能生。云雨是能润。草木是所生所润。草木通皆有用。而药草用强。如有漏诸善。悉能除恶。而无漏之善为最。无漏众中四人。以长者穷子为譬。领佛火宅喻, 中之义。深会圣心。今如来述其所解。故以药草譬之也。
△三如来述成。分二。一略述。
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(至)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。
此为如来喜得大机。而即乘机开导也。两称善哉者。一善其两处领实。一善其两处领权。先明领权不谬。善说者。善其叙事叙理。皆有条款也。知音云。如叙子处。始而舍父。继而向父疑父。惧豪贵而去父。甘客作而就父。及终得父之家业。非异人非异财也。然经许多勤苦。及其叙父处。始而失子。继而求子。见子。知下劣而放子。设方便而得子。及终付子之家业。无异心无异地也。然费许多慈悲。斯皆以喻明法。见如来施教之权智所有真实功德。实如汝言也。
如来复有无量无边(至)无量亿劫说不能尽。
此标实智功德以勉之。作开迹显本之案。知音云。此述其不能说者。自此品至嘱累。一十八品。所有功德。皆不能说。如化城品以王子作沙弥时事。提婆品以国王求仙人事。此犹是我因中为菩萨时。无量无边无数功德。是汝说不能尽者。至于果上。三变净土。集十方分身诸佛于顷刻。半坐宝塔。置五十小劫听众于虚空。地狱道五逆之调达。远记天王。畜生道八岁之龙女。速成正觉。安乐四行。从地出六万恒沙等之菩萨。医师一喻。据实谈那由他劫等之寿命。常不轻之因缘。著于威音那畔。广长舌之神力。现于此界他方。皆果上无量无边无数功德。是汝等说不能尽者。故说寿量品讫。即说分别随喜法师三品之功德。其言正应于此。据今一时一经。尚不可说。况无量经无量时所有智慧神通之无量无边无数功德。非唯汝迦叶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。即十方一切尘说刹说亦不能尽。故经云。虚空可量风可系。无能尽说佛功德也。
△二广述。分二。一长行。又二。一述成开显。又二。一法说。又二。一举法王不虚。
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。
佛法虽多。不出权实二种。离权实外。更无别说。由上言功德无量说不能尽。恐此意难信。故举法王之语终无虚妄。以劝信也。且如来说法。言本真实。而闻者怀疑。即碍正修。故前于法说中。但言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。而舍利弗闻之。便云我今无复疑悔。佛则与之授记。譬说中。先以长者。明无虚妄。后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。终不虚妄。故四大弟子闻之。而谓发希有心。欢喜踊跃。则佛亦与说授记矣。今又言法王所说言不虚妄者。正欲千二百人及在会大众未领悟者。极生信乐。以为向后得记之本也。
△二述开三显一。分二。一约教明开显。
于一切法以智方便(至)皆悉到于一切智地。
前三句约教开权。下二句约教显实。一切法者。天台云。即七方便法也。此法虽多。以方便智。随其类音说之。无不逗会。为人天说戒善。为二乘说谛缘。为藏教说事度。为通教说无生。为别教说次第。开如来藏。此述其领开三也。一切智地者。即一乘实相也。
[△@△]其所说法。即权法也。佛谓从前所说一切三乘九部差别之法。无非令人渐次修进。必到如来一切种智之地。乃会权归实也。
△二约智明开显。
如来观知一切诸法(至)示诸众生一切智慧。
观知二字。即权智。一切所归。乃照权法也。天台云。知一切所归。是权智识药也。知深心所行。是权智知病也。药病俱是权法。而各有归趣。如戒善等。近趣人天。若作远缘。则低头举手。皆成佛果也。念处道品等。近趣涅槃。若作福德庄严。汝等所行。是菩萨道。远趣宝所也。乃至六度通别等法。近远归趣。途辙不同可解。深心所行有二种。若深心着依正者。起深重十恶。障人天乘也。若深心著于所执法者。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。障四圣乘。当知深心病相不同。如来以权智照之。通达无得也。
○又于诸法等。是实能照实也。一切权法。无不入实。故云究尽。佛眼所见。故曰明。实智所知。故曰了。能示一切众生圆融境智。故言一切智慧也。此两段虽以权实各言。其实一气说来。谓如来以佛眼。观知一切善恶因果差别等法。众生一切善恶因果差别等心。靡不通达无碍也。又于诸法者。以如来具足妙智。善巧观机。诱引众生。归无上觉也。
△二喻说。分二。一开譬。又二。一有差别譬。又三。一土地草木譬。
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(至)种类若干名色各异。
天台云。大千界。譬众生世间也。山川溪谷。譬五阴世界。唯山川溪谷所成众生。即五阴和合而有。以土地譬识阴。则山川溪谷譬余四阴可知。又别譬山如菩萨。川如辟支。溪如声闻。土地如人天。一一五阴。皆有习因习果所依。犹山川等为草木种子质干之所依也。草木丛林者。卉是草之都名。木是树之总号。众草成丛。众树为林。况卉木皆能治病。力用胜者。称为药。如善法皆能治恶。而无漏善治惑犹胜。故譬药草。五乘七方便因果种子不一。故言种类若干。如是种类。各有称谓。即是名。各有体相。即是色。故言名色各异。
[△@△]问。土地为总相。山川溪谷皆别相。何得返以土地喻人天五阴。答。人天为诸圣之因。诸圣皆人天之果。果必由因。如山川等之依土地也。况人为万物之灵。一切圣贤。未有不从人道中修。所谓拯心虑趣菩提。唯人道能耳。(水之通处名川泉之通处名谷)。溪(音溪)。卉(音惠)。
△二密云一雨譬。
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。
天台云。密云。譬佛三密也。云有形色。譬佛应世间。即身密也。云有阴覆。譬佛慈悲。即意密也。下文雷声远震。譬佛说教。即口密也。以慈悲薰。应身说法。遍十法界。故言弥布。妙乐云。凡言三密。必约应化。若自受用报。及平等法身。何所论密。一时等澍者。譬佛用口密。八音四辩。宣注法雨。利润众生也。
[△@△]曰密云。曰弥布。曰遍覆。总见如来真慈不尽。无处不到。无机不被也。一时等澍者。一时。无前后也。等澍。无差别也。故佛谓我无贪着。亦无限碍。无有彼此爱憎之心等。澍(音注)。
△三受润增长譬。
其泽普洽卉木丛林(至)大根大茎大枝大叶。
天台云。以法雨普润七种众生心地。所有习因种子即生。名为普洽。根茎枝叶者。信为根。戒为茎。定为枝。慧为叶。次第相资。故譬此四也。小根茎等。即人天信戒。中根茎等。即二乘信戒定慧。大根茎等。即菩萨信戒定慧也。妙乐云。五乘皆藉此四法。唯有人乘。缺于定慧。以心所当之。洽(音狭)。
诸树大小随上中下(至)而得生长华果敷实。
前明受润。此名增长。天台谓。七种众生智报两因。善法既蒙法雨所润。则习报两果。各得增长也。称其种性者。明施权称机。小者不过分。大者不减少。即七种习报二因也。华果敷实者。即七种习报二果也。妙乐云。华如习果。果如报果。此隔字为对。应言华敷果实也。
△二无差别譬。
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。
地。譬因地心。此因心所摄甚多。始从博地凡夫戒善因心。中间五十行位。已至最后等觉。总皆为佛果之因心也。故曰一地。一雨者。譬佛一音说法。元无三乘五性之殊。以佛之教门平等无二。而诸草木各有差别。始是随机得益也。诸草木者。天台云。小草喻人天。中草喻二乘。上草喻藏教菩萨。小树喻通教。大树喻别教。如三草二木。受一雨润。而各得随分增长。各不自知也。
△二合譬。分二。一合差别譬。分二。一正以法合。又三。一合密云一雨。
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(至)遍覆三千大千国土。
天台云。此合密云譬。谓如来大慈现身。覆育一切。如大云遍覆也。以大音声。合云有声也。天人等。别举三善道。禀口密之益。谓如来以口密机。普应一切。如大云之覆大千也。
[△@△]出现于世。如大云起两句。显如来于无生中示生。无相中现相。正如云之无心而忽起也。以大音声下。始合前密云弥布等。
于大众中而唱是言(至)未涅槃者令得涅槃。
天台引别行玄下云。弘誓本成慈悲。慈悲既缘苦乐。弘誓亦约四谛。若见苦谛逼迫楚毒辛酸。缘此起誓。故云未度者令度。若见集谛颠倒流转系缚生死浩然无际。甚可哀伤。约此起誓。故云未解者令解。清净之道。众生不识。行此道者。能出生死。至安乐地。欲示众生立于此道。故云未安者令安。灭烦恼处。名为涅槃。子果不断。获二涅槃。约此起誓。故云未得者令得。
今世后世如实知之(至)皆应到此为听法故。
此是如来自释出世为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之由也。今世后世两句。天台云。明三明。宿命明知过去。天眼明知未来。漏尽明知现在。此中虽未明言过去。而意中已具。我是一切知者。谓一心具足三智也。然此当具六通。由一切通达故。名一切知也。见者。即具足五眼也。知道者。于意不护。开道者。于身不护。说道者。于口不护。谓如来三业。常与智俱。故不护也。
[△@△]谓三世知者。应成言无虚妄之意。是竖论。我是二字。先指陈自己。一切者。总世出世一切染净因果等法。横言。是知见二字。总明佛之知见。无不竖照三世。横彻一切。下知道开道等道字。即权实之道。亦即佛知见道也。开道即开佛知见。说道即示佛知见。知道即悟入佛知见也。故结云。汝等天人一切神众。皆应志心听受是法。五者字。即人字义。皆连我是二字读。如云我是一切知的人。我是一切见的人。我是开示悟入佛知见道者之人。细观此段语意。又举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听法。则药草一喻。似为下根者说。若论中根人。前于火宅中。业已悟知如来用权明实之意。至此不过带起中根者。广其开解。将欲与授成佛。之记。其本意实令下根人。明识如来无有差别。如一雨普润。但三草二木。各自受润不同耳。
△二合土地草木。
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。
天台云。千万亿种。该九法界。今正语七方便众生差别耳。
[△@△]以此合前土地者。盖地有承载义。有生长义。今云无数众生来至佛所。是三乘种子将生。而听法者。如来说法如雨。而听者受持不失。即能承载也。
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。
前喻中。有草木差别大小不同。今合中。明根有利钝行有进怠。正是习因浅深。与草木义同也。天台云。于时者。若论渐初。即是鹿苑初说三乘时。若论中间。处处得论于时。利钝者。若总判。三途因恶果苦。不能受道。名钝。七方便闻教得益。名利。若别判。人天但受果报。不肯受道名钝。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利。又声闻观生灭名钝。菩萨观不生灭名利。通别圆三教。迭论利钝。可知。精进懈怠者。三途放逸名怠。人天戒善名进。又人天不厌苦为怠。二乘怖畏无常为进。二乘贪证。不求作佛为怠。菩萨志求佛道为进。
[△@△]机教相应。贵在一时。则于时二字。乃权实会始本融。可谓风云际会矣。正当施教。又妙在观字。如不因其时而说者。皆是浪言。故乘之以进怠利钝。则随机随施。俱有所益。正如一雨普滋。而三草二木。各得增长矣。
△三合受润增长。
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。
随其所堪。天台云。即是称会机宜。无增减之失。欢喜得善利。即是各蒙法润受益也。妙乐云。无增减之失者。称五乘机。故无增减。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。天机授以五戒为减。如是乃至菩萨。展转相望。亦然。
是诸众生闻是法已(至)任力所能渐得入道。
闻是法已。合上增长之由。现生安隐。正合增长。后生善处者。是合增长之相。天台云。佛如大云。普覆一切。三途亦得增长沾润。如说般若方等。亦明地狱得益。若火灭汤泠。即是现世安隐。或生天上人间。是后生善处。于天人中修道。是以道受乐。若人天闻法持戒。福德扶身。鬼龙不犯。是现世安隐。或天还生天。人还生人。或天人互生。是后生善处。生能悟解。是以道受乐。二乘闻法。得有余涅槃。是现世安隐。生方便土。是后生善处。于彼闻经。是以道受乐。若生身菩萨。闻卢舍那佛说法。得无生忍。是现世安隐。生实报土。是后生善处。得种种殊胜。是以道受乐。离诸障碍者。是现世安隐。任力所堪。渐得入道。即后世以道受乐。妙乐云。经中但言善处。今取恶道者。一以为欲摄十界故。二为三恶有七善机故。
△二提譬帖合。
如彼大云雨于一切(至)具足蒙润各得生长。
此复将喻明法也。如彼大云一句。合前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。至遍覆三千一段。雨于一切。合前于大众中而唱是言。至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一段。卉木丛林。合前如来于时至精进懈怠四句。如其种性具足蒙润。合前随其所堪至快得善利五句。各得生长。合前是诸众生至渐得入道一段。合有差别譬已竟。
△二合无差别譬。分三。一正合无别。
如来说法一相一味(至)究竟至于一切种智。
此承上文言。虽昔日随其所堪。而为说三一小大之法亦不妨。即是今日如来所说一相一味之法也。知音云。一相者。生佛共有一涅槃妙心真如实相也。合前法说中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。合喻说中虽一地所生。良以大千世界。虽有山川溪谷形色不同。而同一地也。一味者。佛说三乘九部。言教不同。而同一甘露味也。合前法说中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。合譬说中一雨所润。如大千草木。虽有辛酸碱苦不同。而所受云雨同一味也。所谓下。以昔所说大小乘三解脱门。释今最上一乘之一相。谓今云如来说一相者。乃是昔所谓解脱等之三相。非离昔三相外另有一相也。此二乘念空无相无作。于菩萨游戏神通。心不喜乐。故今明空无相等。即游戏神通也。良由解脱即离。离即寂灭。名虽有三。义实一相也。究竟下。以一切种智。释成一味。究竟乃最后义。与始初作对。谓始先因机小不堪大法。故以一乘随相随宜。说为三相三味。今机缘既增长成大。佛亦究竟涅槃最后时至。必应称本怀。摄前四十年之权说三相三味法相。还归一切种智之一味道也。故方便品云。世尊法久后。要当说真实。
[△@△]一相即一乘实相。一味即醍醐上味。解脱相即无作解脱。离相即无相解脱。灭相即空解脱也。
△二明差别意。分五。一众生不知。
其有众生闻如来法(至)所得功德不自觉知。
此明众生不达惟一之法。而各随所解。故成差别也。众生举不知之人。法即一音之法。若持说者。正明不知。天台云。持说不同。修行亦异。所以人天作戒善解。三乘作谛缘度解。此持习不同也。功德不自知者。由五种人各解不同。成有大小。竟不知如来原是一相一味而无差别即一实也。又不知七方便而有差别原为权也。竟各执己解。以为实证。故云不自觉知。
△二如来独知。
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。
此节是征释众生不知而如来独知之意。征云。众生既能如说修行。何故所得功德不自觉知。释云。虽言所得功德。其实未得一切种智。唯有如来具一切智。能知此等众生种相体性也。众生。即三乘五性众生。种即种子。总则唯一佛种。别有善恶利钝智愚深浅之不同也。相即体相。总论众生本具一真实相。别则三乘五性各有利钝差别之相也。体即性体。总则是共具真如实相之体。别则三乘五性各有受报好丑之形体也。性即情性。总则是共具平等觉性。别则三乘五乘各具善恶差别之诸性也。此唯如来如实知见。既云知。定当具见。此即如来实知见一切众生过去事也。
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。
此明如来不但能知一切众生种相体性而已。亦知一切众生所念所思所修之法。无不明了。念思修者。初动名念。相续名思。发作名修。何事者。即小大五乘谛缘度等诸事也。如小根众生。念思修人天之事。中根念思修声闻缘觉之事。大根念思修菩萨之事。因大小不定。故言何事。
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(至)以何法思以何法修。
如来又知一切众生。有云何因缘。而念思修如是不同。云何二字。是审定之词。谓如念天人乘事。有福报之因缘也。念二乘事。有惧苦求乐之因缘也。念菩萨事。有自利利他之因缘也。以何二字。是如来明知。此等众生当以何等法。与之念。与之思。与之修。此正是应病与药之方便也。前念何事。及云何念等数句。是如来观知众生有如是机。此以何法念等句。是观机与教也。此即如来如实知见一切众生现在事也。
以何法得何法。
以何法即因。得何法即果。如以戒善为因。即令得人天果。以谛缘为因。即令得声闻缘觉果。以六度为因。即令得菩萨果。此即如来如实知见一切众生未来事也。
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。
七方便住于七位。故言种种之地。此即为差别也。天台云。如来如实以佛眼见之。如众流入海失于本味。则无差别。随他意语。以智方便。而演说之。则如来能知差别。其所说法。皆悉到于一切智地。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也。
△三举譬帖合。
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。
此举喻。结前其有众生闻如来法等文。知音谓。五乘众生。住在诸地。各不自知得受如来一乘功德。即如卉木等各不自知受天一味云雨所润也。
△四牒前结释。
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(至)常寂灭相终归于空。
此举法。结前惟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等文。知音谓。众生虽如诸草木各不自知所得功德。为上中下性。而佛则知其初无上中下等差别。惟直一乘实相一味甘露之法也。所谓下。前以三相释一相者。是明菩提果德也。故以究竟一切种智为言。以种智即菩提故。此复以三相释一相。是明涅槃断德也。故以究竟涅槃等为言。以涅槃即断德故。然始末皆以究竟言者。显非二乘菩提有余涅槃之不究竟也。
○问。初小果岂不证空乎。何至今明大乘。才言终归于空也。答。佛初因机小故。以一相演为三相。云空无相无作。为解脱相离相灭相。是但以人空言也。今佛说法到四十年后。二乘人授记时至。佛涅槃时亦至。是谓究竟之终时也。故以三相归于一相。乃明法空也。虽人法无我。初终有异。而所证空理则一耳。故以终归于空常寂灭相为言也。此可见三一权实会归之的旨矣。
△五释疑令知。
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(至)不即为说一切种智。
此为释所疑也。天台谓。恐疑者云。佛昔既知始末唯一。何不鹿苑即为说实。释云。观众生心欲。随三悉檀而将护之。恐其诽谤。故不即说也。
[△@△]佛知是已的是字。即指上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而言。谓如来证极妙果。唯一空寂。示岂二三。由观知一切众生心有大小。欲有重轻。但于寂灭相中。方便说权。将养护持。令其渐入佛道。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也。述成开显已竟。
△二结叹希有。
汝等迦叶甚为希有(至)随宜说法难解难知。
此方结叹四人。今日能知方便即一乘道。甚为希有也。文中宜将汝等二字于迦叶下。则等于空生辈也。然所以叹希有者。由如来将护众生随宜说法之方便权巧。汝等一一能知能解能信能受也。何故以此便为希有。以如来随宜所说之法。即一相一味。究竟便是常寂灭相。乃权实不二之理。本为难解难知。汝等既能信知。所以甚为希有也。
△二偈颂。分二。一颂法说。又二。一颂法王不虚。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。
破有法王出现世间。
此先颂如来示法不虚。天台云。因果不亡为有。以二十五王三昧。破二十五有。如来已破此有。为法中之王故。
[△@△]有者。总三界二十五处众生。有生死轮回。有无明爱欲。有贪嗔痴等。故总曰有。破者。谓如来以根本智。照穷根本无明。根尘迥脱。诸识尽空。一念成真。万妄顿息。故谓之破。则如来已破诸有为法中王。出现世间一句。是以自所证法。乘之而出世间。破一切众生之有。随顺众生。说种种法。应知破有是根本智。出现是差别智。有实智故。为一乘法王不虚。有权智故。为三乘法王亦不虚也。此颂如来是诸法之王至而演说之。
△二颂述成开显。分二。一颂权实二教。
随众生欲种种说法(至)久默斯要不务速说。
随众生欲两句。是方便说三之权教。即论实也。天台云。由如来所证智慧广大深远。故自尊重。深鉴小机。知其未堪。所以四十年。秘重妙法。而不与说。故曰久默。今大乘机发。特开显耳。知音云。如来尊重下。颂其所说法。皆悉到于一切智地。虽以实为权说种种法。然其所说法。皆能到于如来尊重实智深远之地。非小乘浅智所能知也。久默下。颂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。谓所说法皆到智地。何不早说。以斯要妙是诸法之所归趣。诸佛所重。故久默以俟时至。不图速成也。
△二颂权实二智。
有智若闻则能信解(至)以种种缘令得正见。
此颂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。而通达无碍义。在其中矣。知音谓。佛既不惜说法。是急于救人。而返不务速说者。以众生深心所行。智信者少。而愚疑者多。一速说非惟不达。而且永失。返致受苦无穷。是故务速。则利众生也少。而返害生。故法王所以将教从人。随众生力之所堪用。种种因缘。说作小大三一之乘也。虽曰用权。其实令得究竟一切种智。故曰令得正见。此并颂于诸法究尽明了等文。长行云究尽明了。此云随力为说。惟其随力。众生方得究了。长行云一切智慧。此云种种正见。意无二也。
△二颂譬说。分二。一颂开譬。又二。一颂有差别。又三。一颂密云一雨譬。
迦叶当知譬如大云(至)叆叇垂布如可承揽。
天台谓。云譬应身。应身随智慧行。故云慧云。能说十二部诸乘。故云含润。若应身不说法。如须扇多及多宝等。即如云不含润也。身放大光。如电耀。口震四辩。如雷声。闻法得益。故令众悦。九十五种邪智隐没。故云掩蔽。能除九十八种见思热恼。如地上清凉。应身降世。似同三有。有心往取。实不可得。故云如可承揽。大论云。须扇多佛全不说法。掩(音演)。叆(音代)。揽(音览)。
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注无量率土充洽。
○八音四辩。宣注法雨。一时俱闻。故曰四方俱下。凡有心者。皆蒙利润。故云率土充洽。
△二颂土地草木。
山川险谷幽?所生卉木药草。
○此颂上土地。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。今蒙法雨。身心柔软。如土地得泽也。幽?者。颂上众生习因差别。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。隐在阴入界内。故言幽?。今蒙法雨。悉得开发。故云所生。
[△@△]前云溪谷。此云险谷。照前山川溪谷土地。总譬五阴。依次第譬合。溪譬想阴。论众生之想。善恶差别。种种不同。则溪与险。善恶并举。与幽?二字同意。故知一切善恶种性。今蒙法雨润泽。各得随分生长矣。
[△@△]问。一雨普润。各得生长之说。似觉法喻不齐。喻中论。险谷幽?中所有草木。并皆生长。故受一雨所润。以法论。若幽隐中恶性受法。所润亦得增长。则佛法返成长恶之缘。岂理也哉。答。言同意别耳。若一切恶性种子。不受法化则已。才一受化。便立地转凡为圣。所谓知法常无性。佛种从缘起。岂有一定之恶性。而成增长耶。然险谷幽邃中草木。尚为一雨所润。而得增长。则田园耘耨者之增长可知矣邃(音岁)。
△三颂受润增长。
大小诸树百谷苗稼(至)草木丛林随分受润。
○百谷语。通取五谷。譬五乘能生百善也。甘蔗蒲萄。譬定慧。干地普洽。譬未信者令信也。余譬如文可释。妙乐云。能生者。从果以说。若从因说。乃是百善生于五乘。大小乘因。岂过十善。故以十善。更互庄严。乃成万善。若不能修互严因者。今所不论。若然者。人乘是五戒。那言百善。答。酒防意地。通说非无甘蔗等。既举二物。应有属对。则甘蔗质一。可以譬定。蒲萄形多。可以譬慧。慧约所破。定约所缘。且分多一耳。蔗(音这)。葡(音蒲)。萄(音陶)。
一切诸树上中下等(至)一雨所及皆得鲜泽。
此颂受益。然草树大小。各各种性不同。而同受一雨。则各随其分。增长无二也。直指云。生长喻信位。枝叶喻解位。华果喻行证二位。光色喻但空真空之智。凡此皆为如来一音普被也。
△二颂无差别。
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。
此总结一教理。而普应群机。随机大小受润是一。合上皆悉到于一切智地。以明全权即实。
△二合譬。分二。一合差别譬。分三。一合密云一雨。
佛亦如是出现于世(至)皆应到此觐无上尊。
此颂法喻合明第一节。知音曰。佛亦下。先颂有大之实。大圣下。后颂有大之名。如来者。十号之一也。两足者。十号之第二三四也。福足则应供。慧足则正遍知。又慧足是明。福足是行。故又摄明行足也。出世下。颂善逝世间解。十号之第五也。如大云下。颂无上士调御丈夫。十号之第六七也。诸天人众下。颂天人师佛世尊。为十号之八九十也。长行先名后实。颂中先标其实。后以名释也。槁(音考)。
我为世尊无能及者(至)常为大乘而作因缘。
此劝听受中。又更为二。妙乐云。前四句。先叹佛为至尊。为大众下。始明能说人尊。则所说法妙也。甘露乃不死药。令闻妙法。慧命不夭。故云甘露。净法其法一味者。七善无不皆归一乘。故劝听受。知音云。佛本无我。顺世而称我也。九法界三世间。皆以佛为尊。故曰无能及也。
[△@△]佛本无生。而亦无相。今为安隐火宅众生。故示相示生也。其法一味者。虽说种种道。其实为佛乘。究竟即解脱涅槃之一味也。法本一味。而说亦一音。令闻者随类各解。故曰妙音。斯义即解脱涅槃之义。为大乘作因缘者。谓佛非惟一时演畅斯义而已。乃于四十年中。虽说三九部之法。无非常为大乘涅槃作因缘也。
△二合土地草木。
我观一切普皆平等(至)恒为一切平等说法。
此颂如来以等心济物之故。天台云。有机为此。无机为彼。植善为爱。憎逆为憎。若有爱憎。则有彼此。不于佛机者爱。余机者憎。故无贪着限碍也。知音谓。佛所以直为大乘作因缘者。由观一切众生普皆平等。具足一乘法体。所以不存彼此爱憎之心。无贪着。谓不贪爱执着大乘而自居也。无限碍。谓不限大机为广说。不碍小机为略说也。故四十年。恒为一切人。平等说此一乘妙义而已。
如为一人众多亦然(至)充足世间如雨普润。
○佛事为自。魔事为他。应初为来。应后为去。入实为坐。出权为立。佛观众生平等。是等雨山川之意知音云。如为一人者。正以验明平等之实。谓佛为一人说法。无不尽权实智慧。尽义尽理。即众多亦然。此明佛为众之心普也。常演说下。又明佛为众之心与时无间也。谓佛出世。常以说法教化为事。曾无他余之事。故去来坐立。于四威仪中。无往不说。未曾一念生疲厌想。无非欲以一乘之法。充足三世间众生。如天之云雨。普润于三草二木也。此佛无贪着无限碍之意见矣。
贵贱上下持戒毁戒(至)等雨法雨而无懈倦。
○贵贱上下。约位。持戒毁戒。约行。利根钝根。约智。此亦须具历五乘七善。展转说之。知音云。贵贱下。谓法本平等。而机自有不平等者。于人则有贵贱。位有上下。戒有持毁。威仪有具缺。见谛有邪正。根行有利钝。佛则无有彼此爱憎。但等雨法雨。而无懈倦。此由迦叶前云。一切诸佛秘要之藏。但为菩萨演其实事。而不为我说斯真要等。故此谆谆以解其疑也。然此中有五平等。其法一味下。法体平等。我观一切下。佛心平等。恒为一切下。佛说平等。如为一人下。一多平等。常演说法下。久近平等。末以贵贱上下诸不平等者。一返照之。愈见佛无往而不平等矣。
△三合受润增长。
一切众生闻我法者(至)行精进定是上药草。
○此颂明三乘各得增长也。人天俱未断惑。合为小草。二乘俱有智断。合为中草。六度菩萨志求作佛。化他胜二乘。独为上草。知音云。一切众生下。承上文言。谓佛法如云雨之无倦。故令闻法者。随力所受。各住于种种诸地也。地分五等。故言诸地。或处天人下。初人天福报地。转轮圣王人中至贵。释梵诸王天上极尊。此释成贵贱上下四句。以释天为欲界主。在轮王上。在梵王下。梵王色界主。在释天上。空天下故。凡在上者贵。在下者贱。然其因皆由持五戒十善具足威仪而致也。诸王。则下该四天王。上该色究竟天等及人间诸粟散王也。是小药草者。合前喻小根茎枝叶之文。以人王天王。虽三界中尊贵。犹属生死有漏故。然皆可以救人苦与人乐。故称为药。非佛法栋梁故。比之为草也。知无漏者。知苦断集之法也。简别天人释梵有所不知。能得涅槃者。谓天人释梵所不能得。即有余涅槃。此中含慕灭修道之意。六通者。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也。三明。即六通中天眼宿命漏尽也。三明既即六通之半。奚用重开曰。通约自证。明约利人。广如法数详之。以上颂声闻乘地也。下明辟支有二种。一独觉。二缘觉。独处山林为独觉自了之地。常行禅定。为独觉自悟之功。标以独觉。而结以缘觉。是兼二种人也。然经何不明言出声闻耶。曰。声闻有回心向大分。缘觉出无佛世。多不回心故。此总明中下之机。皆属小乘。合喻中根中茎等也。求世尊处。谓有等回心声闻。欲求作佛。现世虽不即得。当来毕竟成佛。故今不取灭定。而广行六度法门。修精进定。是药草中之上药草也。
又诸佛子专心佛道(至)决定无疑是名小树。
○此颂明通教菩萨。已断通惑。誓扶余习。涉有化他。望下为优。比上则劣。故名小树。
[△@△]诸佛子者。该摄通别二教之三贤四加诸菩萨也。专心者。乃发大道心。不求权乘小果。佛道虽广。不出四无量心。故常行慈悲也。如来虽未明言作记。而自许将来决定成佛。虽胜二乘之如药草。犹不及地上之广大庄严。故名小树。
安住神通转不退转(至)如是菩萨名为大树。
此颂圆教菩萨也。直指云。神通是九地十地之相。转不退轮。是等觉位之因。此一十二位。以普门智力。示现十界身云。无机不被。无生不度。故以大树名之。即三车后之大白牛车。是也。知音云。安住神通。则知愈于常行慈悲矣。转不退轮。度无量众。则超乎自知作佛无疑者矣。
○问。神通与慈悲何分。答。慈但与乐。悲但拔苦。神通则不止慈悲。即杀盗淫五逆十恶有可度处。菩萨亦安心住于其中。此非地上等觉菩萨不能。净名云。十方大力魔王。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。是也。
佛平等说如一味雨(至)如彼草木所禀各异。
此颂长文如彼大云雨于一切等文。结完法喻。知音曰。明平等在佛。不平等在机。故佛法如云雨直一味。机禀根茎受用。则各有异也。此为所润。
佛以此喻方便开示(至)于佛智慧如海一滴。
此颂如来说法一相一味。至以何法得何法一节。知音云。直明释迦一佛以实为权之义。此喻者。即药草喻。方便开示。即权智演说。属上权, 智。一法。即一乘实智。谓佛以此喻。明四十年前开示种种权智虽多。无非演说实相一乘法也。汝等观之。便谓甚多无量。然于佛自证实智海中才一滴耳。此为能润。
我雨法雨充满世间(至)随其大小渐增茂好。
○上是受润。此是增长。世间。即十法界三世间也。法本一味。修之不同。故云随力修行。知音云。前云如来功德说不能尽。今止说一滴。以佛法云雨。虽日一滴。即能充满于三世间。是一为无量也。虽充满三世间。却直是一味之法。但非众生力所修行。各得成实。如彼草木大小诸树各得成实也。
诸佛之法常以一味(至)渐次修行皆得道果。
○此明人天乘闻法增长。普得具足。颂现世安隐。渐次修行。颂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也。
声闻缘觉处于山林(至)是名药草各得增长。
○最后身有二解。一云。二乘若不值佛。此身未必无后。由见佛故。成最后身。是增长义。二云。二乘有余涅槃。住最后身。蒙佛五味调熟。至法华闻大乘教。得入一乘。方名增长义也。
[△@△]经文明言二乘人处山林已住最后身。而又言闻法得果。则是于今会。必应增进深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