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时,佛在祇园精舍,舍利弗长老带来一位弟子,请佛教化。因为那弟子出家已四个月,舍利弗教他观法不净,但是一点也没有进步,于是不得已将他带到佛处请佛开导。
佛知道那位比丘宿世曾多次生在黄金匠的家里,心中长期受到熏染,因而眼中所见的只是黄金,观法不净自然是无法与他相应。佛告诉舍利弗说:「你在教导众生观法,须先知道他的心性习气。无量的众生,有无量的心性习气,要度化此无量的众生,必须用契合于众生习性的方法,如此才能相应奏效。你先回去,傍晚再来带回你的弟子。」。
舍利弗长老回去后,佛带那位比丘到一处果园的莲池畔,吩咐那位比丘说:「你就坐在这里凝视池中的莲花。」然后便自回寮房香室去。
由于佛用神通力使莲花很快地凋萎,那位比丘看到池中莲花凋谢褪色的情景,不禁地感叹心想:「方才莲花还很鲜美悦目,可是现在却已褪色凋谢了,真是无常可惜!从花开到花谢,从生到灭,竟然只是一剎那的时间刚刚才缘起生有,现在却已缘灭空寂诸法真是缘起无常而不可得。十二因缘法是缘起,又因缘灭而无常不可得。四谛法是缘起幻有,实则不可得。苦是从无明烦恼所缘生,而无明亦因缘生而因缘灭,亦无常而幻有,无无明则无行无生老死,无集(苦因)则无苦,又何来灭道?」。
佛洞知那位比丘已能观诸行无常后,便坐在香室中放大光明,说了此偈:「虚空无垢无自性,能授种种诸巧智,由本自性常空故,缘起甚深难可见。」佛唱完此偈后,那位比丘便证得阿罗汉果②而自在解脱。他也高兴法喜地说了此偈:「佛心(自性)如虚空,恒清净无垢,大火烧不着,暴雨打不湿,狂风吹不动,无生也无灭。」。
当晚舍利弗来带回弟子。
次日众比丘都知道了此事,无不赞叹佛的十力③威德地说:「那位比丘的习性,连大智舍利弗长老都不知道,而佛仍能知道,竟于一日之间善权巧以相应其习性的方法,对治修正,使他证达阿罗汉果。佛力真是不可思议!」佛知道了众比丘在谈论昨日之事,便告诉大众说:「要教化无量的众生,必须先知其习性,然后善巧方便地开导他们。其实我知道那位比丘的习性,并非于现在,早在多生以前,我就知道了他的习性。」。
「很久以前,有一位国王养着一匹宝马。有一次,人们在宝马专用的浴场里,放其他卑劣的马在那里洗浴。结果从那时起,国王的宝马就不再听从马丁的话,到那浴场洗浴饮水了。国王知道此事后,便派他的军师去察看原因。那位军师很聪明地详察出宝马为何不到那浴场洗浴饮水的原因。他认为可能是先有别的马来浴场洗浴而弄脏了浴场,所以宝马才不肯来。于是军师便去问马丁说:『先前有谁来这里洗过浴?』马丁答说:『先前有一些劣马在此洗过浴。』于是军师知道了宝马是因为爱清净的习性,而不愿与其他劣马同用一个浴场,借机想换个洗浴的地方。
军师便对马丁说:『人吃同样的东西都会生厌的,像这宝马老在那里洗浴,也会厌了一样。就把他换到别处去洗浴吧!』马丁就照军师的吩咐,把宝马带到别处浴场洗浴饮水,因为如此宝马才终于愿意洗浴饮水。这时军师才又回到国王那里去。
国王问军师说:『结果怎样?我的宝马要洗浴饮水了吗?』军师答说:『是的!宝马现在已愿意洗浴饮水了。』国王问说:『宝马先前为何不肯去洗浴饮水呢?』军师就告诉国王有关宝马的习性与上述的详情。国王很高兴地说:『贤卿!你真是有智慧啊!连这畜生的习性竟然都能知道。』于是国王便大大地提拔奖赏这位军师。」。
佛说:「各位比丘!当时那位聪明的军师就是我,国王的宝马就是那位比丘。各位!必须先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性有轻重,这可以四兽渡河来做比喻。
此四兽为羊、犬、马、象,各喻凡夫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;此恒河水喻为十二因缘。
凡夫如羊,漂流河中而无法渡岸。
声闻如犬,虽踏不到水底,仍可浮水渡河。
缘觉如马,或可踏到水底,须小心地渡河。
菩萨如象,尽踏在水底,稳重安然地渡河。
所以要安然地渡到彼岸,必须先拔除烦恼习性的根本,要发菩萨行的四大宏愿④,学习无量法门,以无量的智慧,善应众生的习性根机,如此才能救度无量的众生(包括自己)而圆成佛道。」。
注:①「习性」即无始劫以来,习惯性的身、口、意依附在行蕴中而现起的现象。
②「阿罗汉」译为杀贼(杀烦恼贼)、应供(当受人天供养)、不生(永入涅盘不再受生死轮回)。
③「如来十力」,即如来证得实相之智,了达一切,无能胜也无能坏之十种智力。
⒈『知是处非处智力』,即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确实能知,知善有善报而恶有恶报,此即是处(对或如法之意),若作恶而想受乐报,则无有是处,即非处(不对或不如法之意),如来于是处(究竟圆融)非处(不究竟圆满),如是种种,皆悉遍知。故名为知是处非处智力。
⒉『知三世(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业报智力』,如来对于一切众生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业缘果报生处,皆悉遍知。故名知三世业报智力。
⒊『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』,三昧即正定之意,即如来于诸禅定,自在无碍,深浅次第,如实遍知。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。
⒋『知诸根胜劣智力』,如来于诸众生之根性胜劣,得果大小,皆如实遍知。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。
⒌『知种种解智力』,如来于诸众生之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及其知解,皆如实遍知。故名知种种解智力。
⒍『知种种界智力』,如来于世间众生之种种境界分别不同,皆如实遍知。故名知种种界智力。
⒎『知一切至处道智力』,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,以至涅盘无漏行所至处,皆如实遍知。故名知一切至处道智力。
⒏『知天眼无碍智力』,如来证知天眼清净,见诸众生死时生时,端正丑陋善恶业缘,皆悉无碍。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。
⒐『知宿命无漏智力』,如来于种种宿命,一世乃至百千万世,一劫乃至百千万劫,生生死死,苦乐寿命,乃至姓名举止,皆如实遍知。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。
⒑『知永断习气智力』,如来于一切无明愚惑习气,永断不生,能如实知之智力。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。
④凡是菩萨都具有四弘誓愿。
『众生无边誓愿度』,这是四弘誓愿的根本,就是要济度无量的众生到彼岸。
『烦恼无尽誓愿断』,是说无尽的烦恼,我誓愿断之。
『法门无量誓愿学』,是说法门虽然无量,我誓愿来学习。
『佛道无上誓愿成』,佛道虽然是至高无上,但我发大誓愿要完成佛道。
四弘誓愿中:
第一愿是利他,第二愿和第三愿是自利,第四愿是二利圆成。
佛道无上誓愿成(二利圆满):
利他:众生无边誓愿度
自利:止恶─烦恼无尽誓愿断
修善─法门无量誓愿学
附录观世音菩萨的十大愿文,兹与四弘愿对照如下: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