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全文网

第九卷 翻译名义集

发布时间:2019-06-26 13:54:48作者:金刚经全文网

第九卷 翻译名义集

什物篇第三十七

经音义云。什者十也。聚也杂也。亦会数之名也。谓资生之物。庄子关尹曰。凡有貌象声色者。皆物也。易曰。天地絪緼。万物化醇。玉篇云。凡生天地之间。皆谓物也。事也类也。

佉啁(竹交)罗。此云小长床。

兴渠。讹也。应法师。此云少。正云兴宜。出乌茶婆他那国。彼人常所食也。此方相传。为芸台者非也。此是树汁似桃胶。西国取之。以置食中。今阿魏是也。慈愍三藏云。根如萝卜。出土辛臭。慈愍冬到彼土。不见其苗。苍颉篇荤辛菜也。凡物辛臭者。皆曰荤。

摩偷(又云窣唎。翻酒)大论酒有三种。一者谷酒。二者果酒。蒲萄阿梨咤树果。如是等种种。名为果酒。三者药酒。种种药草。合和米麯甘蔗汁中。能变成酒。同迹畜乳酒。一切乳热者。可中作酒。汉书。酒者天之美禄。所以颐养天下。享祀祈福。扶衰养疾。陶侃尝曰。少时有酒失。亡亲见约。故不敢多饮。或云酝者酿也。苍颉篇云。酒母也。或云醪。(力刀)苍颉篇谓。有滓酒。大庄严论云。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。唯酒为根本。复堕恶行中。

蔡。指归云。那烂陀僧吉祥月云。西域立表量影。影梵云蔡。此云影。朝蔡倒西去。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。新毗柰耶云。佛言应作商短法。取细筹长二尺许。折一头四指竖至日中。度影长短。是谓啇短。一说啇短。二尺屈折头转。如人脚影。故人滥用。

毗岚。亦云随蓝。此云迅猛风大论云。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。随岚风至。碎如腐草。佛地论明八风。得可意事名利。失可意事明衰。不现诽拨名毁。不现赞美名誉。现前赞美名称。现前诽拨名讥。逼恼身心名苦。适悦身心名乐。净名疏云。行坚固慈者。则心如金刚。成真慈心。不为界内外八风之所毁损。荆溪云。外无八相。只是违顺。真中不同。故与内别。

差罗波尼。或纤罗半尼。此云灰水。

朱利草。大论云。秦言贼。

阿伽陀。此云普去。能去众病。又翻圆药。华严云。阿伽陀药。众生见者。众病悉除。律钞云。报命支持。勿过于药。药名乃通。要分为四。一时药者。从旦至中圣教听服。事顺法应。不生罪累。二非时药者。诸杂浆等。对病而设。时外开服。限分无违。三七日药者。约能就法。尽其分齐。从以日限。用疗深益。四尽形药者。势力既微。故听久服。方能除患。形有三种。一尽药形。二尽病形。三尽报形。

萨褒杀地。西域记云。唐言蛇药。佛昔为帝释时。遭饥岁。疾疫流行。医疗无功道殣(渠[希-巾+ㄙ]切左传路死人也)相属。帝释悲愍。思所救济。乃变其形。为大蟒身。僵尸川谷(死不朽也)空中遍告。闻者感庆。相率奔赴。随割随生。疗饥疗疾。

优檀那。妙玄云。此云印。亦翻宗。印是楷定。不可改易。释名云印信也。所以对物为验也。说文云。执政所持信。

婆利。或盎句奢。翻曲钩。

亟缚屣。或名革屣。此云靴。佛昔于阿軬茶国。听着亟缚屣。(所绮)说文皮作曰履。麻作曰屦(音句)

富罗。正言腹罗。译云短靿靴。

舍楼伽。此云藕根。是也。

荤辛。荤而非辛。阿魏是也。辛而非荤。姜芥是也。是荤复是辛。五辛是也。梵网经云。不得食五辛。言五辛者。一葱。二薤。三韭。四蒜。五兴渠。准楞严经。食有五失。一生过。二天远。三鬼近。四福消。五魔集。一生过者。经云。是五种辛。熟食发淫。生啖增恚。二天远者。经云。食辛之人。纵能宣说十二部经。十方天仙。嫌其臭秽。咸皆远离。三鬼近者。经云。诸饿鬼等因彼食次。舐其唇吻。常与鬼住。四福。消者。经云。福德日消。长无利益。五魔集者。经云。是食辛人。修三摩地。菩萨天仙十方善神。不来守护。大力魔王。得其方便。现作佛身来为说法。非毁禁戒。护淫怒痴。命终自为魔王眷属。受魔福尽。堕无间狱。又楞伽经大慧问曰。彼诸菩萨等。志求佛道者。酒肉及与葱。饮食为云何。惟愿无上尊。哀愍为演说。佛告大慧。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。然我今当为汝略说。谓一切众生。从本已来。展转因缘。常为六亲。以亲想故。不应食肉。驴骡骆驼。狐狗牛马。人兽等肉。屠者杂卖故。不应食肉。不净气分所生长故。不应食肉。众生闻气。悉生恐怖。如旃陀罗及谭婆等。狗见憎恶惊怖群吠。故不应食肉。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。故不应食肉。凡愚所嗜。臭秽不净。无善名称。故不应食肉。令诸咒术不成就故。不应食肉。以杀生者。见形起识。深味着故。不应食肉。彼食肉者。诸天所弃故。不应食肉。令口气臭故。不应食肉。多恶梦故。不应食肉。空闲林中。虎狼闻香故。不应食肉。又令饮食无节量故。不应食肉。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。不应食肉。我常说言。凡所饮食。作食子肉想。作服药想故。不应食肉。听食肉者。无有是处。复次大慧。过去有王。名师子苏陀婆。食种种肉。遂至食人。臣民不堪。即便谋反。断其俸禄。以食肉者。有如是过故。不应食肉。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。种种放逸酒。修行常远离(善见论云)食大蒜。咽咽得提余细薤葱不犯(西域记云)。菜则有姜芥苽瓠荤陀菜等。葱蒜虽少啖食亦希。家有食者。驱令出郭(佛设渐化通。食三种净肉。所谓一不见杀。二不闻杀。三不疑杀。或言五净。加自死肉及鸟残肉。楞伽梵网并皆断制)

印。大论云。佛法印三种。一者一切有为法。念念生灭皆无常。二者一切法无我。三者寂灭涅槃。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。先有今无。今有后无。念念生灭相续。相似生故可得见。知如流水灯焰长风。相似相续故。人以为一众生。于无常法中。常颠倒故。谓去者常住。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。一切法无我。诸法内无主。无作者无知无见。无生者。无造业者。一切法。皆属因缘。属因缘故。不自在。不自在故无我。我相不可得故。如破我品中说。是名无我印(云云)。寂灭者。是涅槃。三毒三衰火灭故。名为寂灭印。问曰寂灭印中。何以但一法不多说。答曰初印中。说五众。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。第三印中。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。一切作法无常。则破我所外五欲等。若说无我。破内我法。我我所破故。是寂灭涅槃。论又问曰。摩诃衍中。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。所谓无相。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。名为法印。二法云何不相违。答曰。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。如观色念念无常。即知为空。过去色灭坏不可见。故无色相。未来色不生。无作无用。不可见故无色相。现在色亦无住。不可见不可分别知。故无色相。无色相。即是空。空即是无生无灭。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。说有广略。问曰。过去未来色不可见。故无色相。现在色住时可见。云何言无色相。答曰。现在色亦无住时。如四念处中说。若法后见坏相。当知初生时坏相。以随逐微细故不识。如人着屐。若初日新而无故。后应常新。不应有故。若无故应是常。常故无罪无福。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。复次生灭相。常随作法。无有住时。若有住时。则无生灭。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。

显色篇第三十八

阿毗昙明三种色。一者可见有对色。即色尘一法。为眼所见。假极微所成。名为有对。二者不可见有对色。谓眼等五根。此胜义根也。声等四尘。此之九法。非眼所见。皆假极微所成。三者不可见无对色。即无表色。唯识宗。明第八识变三种色。一唯粗非细。即山河大地等。二亦粗亦细。内身浮尘色。对山河等色即细。比内身中五根即粗。三唯细非粗。即内五根。此即大乘胜义五根。以能造八法。不可见有对净色。而为体性也。瑜伽论及五蕴论。明三种色。谓显色。形色。表色。开显色为十三。谓青。黄。赤。白。光。影。明。暗。烟。云。尘。雾。空。一显色。开形为十。谓长。短。方。圆。粗。细。高。下。若正。不正。开表为八。谓取。舍。屈。伸。行。住。坐。卧。俱舍出无表色者。谓无所表彰也。涅槃出无作色者。谓无所作为也。萨婆多出无教色者。谓无所教示也。事钞释云。教者作也。不可教示于他。业疏云。此明业体。一发续现不假缘辨。无由教示。方有成用即体任运。能酬来世故云无教。大论明四种色。受色(受戒时得律仪)止色(恶不善业止也)用色(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)不用色(余无用之色也。资持云四分一非为体。体从心发。然限在小宗。曲从权意别立异名退非是)。小进不成大。密使行人。心希实道。多方之义。其在兹焉。

俱兰吒。此云色质碍曰色。

伊尼延。或伊泥延。此云金色。正言黳(乌奚)尼延。大论明三十二相。第八名伊泥延。鹿膊相。随次佣纤。

苏楼波。此云妙色。经云。妙色。湛然常安住。不为生老病死迁。

尼罗。此云青色。东方甲乙岁星属木。

阿卢那。此云赤色。南方丙丁。荧惑属火。

卢醯呾迦。西域记云。唐言赤色。

迦沙野此云赤色。梵音呼异。今具录之。

叔离。此云白色。西方庚辛。太白属金。

讫里瑟拏。此云黑色。北方壬癸。辰星属水。

迦茶。或迦罗。此云黑色。

捷陀罗。或劫宾那。此云黄色。中央戊已镇星属土。

罗差。或名勒叉。此云紫色。

冰伽罗。梁言苍色。

凡夫沉迷。为物所转。听不出声。见不超色。今列经论令透声色。如智论问。心心数法无形故。可言无边。色是有形可见云何无边。答无处不有色。不可得筹量远近轻重。如佛说四大无处不有。故名为大。不可以五情得其限。不可以斗秤量其多少轻重。是故言色无边。复次是色过去时。初始不可得。未来世中。无有恒河沙劫数限当尽。是故无后边。初后边无故中亦无。无复边名色相。是色分别破散。边不可得无有本相。又摩诃衍宝严经云。譬如画师作鬼神像。即自恐惧。如是迦葉。诸凡夫人。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。轮转生死。亦复如是。又智论云。大欢喜菩萨作是念。众生易度耳。所以者何。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故。譬如人有一子。喜不净中戏。聚土为谷。以草木为鸟兽。而生爱着。人有夺者。嗔恚啼哭。其父知已。此子今虽爱着。此事易离耳。长大自休。何以故。此物非真故。菩萨亦如是。观众爱着不净臭秽身及五欲。是无常种种苦因。如是众生。得信等五根成就时。即能舍离。若小儿所著。实是真物。虽复年至百岁。着之转深。亦不能离。以诸法皆空。虚诳不实故。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。即能远离所著。大自惭愧。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。羞惭无颜。仰望后贤。观色如幻。于内外境。无取着焉。

总明三藏篇第三十九

一经藏。二律藏。三论藏。经藏则刊定因果。穷究性相。律藏则垂范四仪。严制三业。论藏则研真显正。核伪摧邪。同出一音。异随四悉。用显圆明之理。式开解脱之门。致立三藏之教也。

修多罗。或修单兰。或修妒路。西域记名素怛览。旧曰修多罗。讹也。或言无翻。含五义故。摭华云。义味无尽。故喻涌泉。能生妙善。故号出生。揩定邪正。故譬绳墨。能示正理。故名显示。贯穿诸法。故曰结鬘。含此五义故不可翻(出杂心论)或言有翻。妙玄明有五译。一翻经。二翻论。三翻法本。四翻线。五翻善语教。天台定云。今且据一名。以为正翻。亦不使二家有怨。何者。从古及今。译梵为汉。皆题为经。若余翻是正。何不改作线契。若传译佥然则经正明矣。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经。故以经字。翻修多罗。然其众典。虽单题经。诸论所指。皆曰契经。所谓契理契机。名契经也。摭华云。契理则合于二谛。契机则符彼三根。经者。训常训法。妙玄云。天魔外道不能改坏。名为教常。真正不杂。无能踰过。名为行常。湛然不动。决无异趣。名为理常。又训法者。法可轨。行可轨。理可轨。佛地论云。经者贯摄为义。贯穿所应知义。摄持所化众生。慈恩云。为常为法。是摄是贯。常则道轨百王。法乃德模万[卄/棄]摄乃集斯妙义。贯乃御彼庸生。庶令同出苦津。终归觉岸。

毗奈耶。或毗尼。什师云。毗尼秦言善治。谓自治淫怒痴。亦能治众生恶也。圆觉钞云。此云调伏。谓调练三业。制伏过非。调练通于止作。制伏唯明止恶。就所诠之行。彰名调伏之藏。四教义云。此翻灭。谓佛说作无作戒。能灭身口之恶。是故云灭。圆觉略钞云。灭有三义。一灭业非(论第一云。灭恶故名曰毗尼)二灭烦恼(律云。世尊。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制增上戒学)三得灭果(戒经云。戒净有智慧。便得第一道)南山云。毗尼翻灭。从功能为名。非正译也。正翻为律。律者法也。从教为名。断割重轻开遮持犯。非法不定。俗有九流。法流居一。故世律法。皆约刑科。道与俗违。刑名乃异。至于处断必依常法。谷响云。以此方法律之名。翻彼土奈耶之语。律者诠也。诠量轻重犯不犯等。风俗通曰。皋陶谟虞造律。律训诠。训法。尚书大传曰。丕天之大律。注云奉天之大法。法亦律也。此方律名。起于舜世。汉萧何以为九章。渐分轻重委悉也。西域记云。毗奈耶藏。旧讹云毗那耶。

阿毗昙。或云阿毗达磨。此云无比法。谓无漏法慧为最胜故。四教义曰。无比法。圣人智慧。分别法义也。新云。阿毗达摩。此云对法。对有二种。一者对向。谓向涅槃。以乘无漏圣道之因。感趣涅槃圆极之果。二者对观。对观四谛。谓以净慧之心。观察四谛之法。故名对也。法有二种。一者胜义法。谓择灭涅槃(云云)二法相法。即通四圣谛(云云)问若据此义。合云对法藏。今隐对法之名。但云慧论者如何。答此乃随方之声也。梵语奢萨怛罗。此云论。梵语摩怛理迦。此云本母。本母能生妙慧。妙慧因论而生。故展转翻为论也。瑜伽论云。问答决择诸法性相。故名论。奘师传云。旧曰优波提舍。讹也。正云邬波弟铄。后分经云摩达磨。

俱舍。或云比吒。或云摘迦。此翻为藏。即包含摄持之义。非藏无以积钱财。非藏无以蕴文义。故摄论云。何名为藏。答由能摄故。谓摄一切所应知义。无令分散。故名为藏。四教义云。今言三名各含一切文理。故名藏也。阿含即定藏。毗尼即戒藏。阿毗昙即慧藏。今问。经云。贪着小乘三藏学者。且三藏之名。既通大小二教。何故法华判局小乘。答曰三藏属小。凡有二义。一者小乘三藏。皆佛所说。如出耀经云。佛在波罗奈仙人鹿野苑中。告五比丘。此苦原本。本所未闻。本所未见。广说此法。为契经藏。佛在罗阅城时。迦兰陀子名须陈那。出家学道。最初犯律。故说戒藏。佛在毗舍离。见跋耆子本末因缘。告诸比丘。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。便不堕恶趣。亦复不生入地狱中。广说如阿毗昙。是知小乘俱是佛说。斯异大乘论藏。自属菩萨之所造也。二者小乘三藏。部帙各别。大乘经律。二藏混同。是故法华判其三藏。属小乘也。又大论。处处以摩诃衍。斥三藏法非大菩萨。先德妄破天台立教。此由失究经论所以。问法华既云三藏学者。大论安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。答佛灭度后。阿难结集修多罗藏。优波离结集毗奈耶藏。迦葉结集阿毗昙藏。是则法华梵本恐无此名。多是译师加三藏名。显小乘教。如今经自余诸品皆是结集者所置也。问今列三藏。依何诠次。答四教义云。说时非行时。教起之次。阿含为先修行之初。木叉为首。故出耀经。说教次第。先经次律。而后论也。四教仪以论居中者。以经是所解。论是能释。故先经而次论。然观诸文前后非一。亦各随人。不可确执。苟以义局。徒自矛盾。或标四藏者。大论四名杂藏。或言五藏者。西域记云。四名杂集藏。五名禁咒藏。以上座部唯结三藏。若大众部。别为五藏。又经音义列八藏。一胎化藏。二中阴藏。三摩诃衍方等藏。四戒律藏。五十住菩萨藏。六杂藏。七金刚藏。八佛藏。

十二分教篇第四十(别明经藏附出众题)

窃以。理超四句。教摄群机。散华贯华之殊。应颂孤颂之别。或有请以敷演。或无问而自陈。本事本生。谈理谈喻。牢笼妄识。统会真源。病有万殊药无一准。故教部类开十二分。发轸曰。长行。重颂并授记。孤起。无问而自说。因缘譬喻及本事。本生方广未曾有。论义共成十二名。广出大论三十三。

修多罗。此云契经。有通有别。通则修多罗。圣教之都名。别则妙玄云。直说法相者。是别修多罗。如说四谛等也。所言别者。杂集论云。谓长行缀葺略说所应说义。

祗夜。此云重颂。妙玄云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。亦曰应颂。颂长行也。

和伽那。此云授记。达磨郁多罗云。圣言说与名授。果为心期名记。妙玄云。说九道劫数。当得作佛。首楞严经明四种记。一未发心记。或有流转六道。往于人间。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。当发心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。行菩萨道。供佛化人。皆若干劫。当得菩提(净名疏云。虽未发心而与记也。如佛祇洹林边。为鸰雀授记。又云约四教位者。虽是具缚凡夫。及二乘方便。若有四教大乘机。虽未发心而记)二适发心与记。是人久种善根。好乐大法。有慈悲心。住不退地。故发心与记(净名疏云。现前即内凡适发心与记)三密为记。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。功德满足。天龙八部。皆作是念。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。劫国弟子众数如何。佛断此疑。即与授记。举众皆知。此菩萨独不知(净名疏问。何故密记。答有菩萨心行未熟。若闻授记。心则放逸。不得现前受记。又云密记即三教外凡位)四无生现前记。于大众中。现前得无生。显露与记(净名疏云。无生取三教见真位)

伽陀。此云孤起。妙玄云。不重颂者名孤起。亦曰讽颂。西域记云。旧曰偈。梵本略也。或曰偈他。梵音讹也。今从正音宜云伽陀。唐言颂。

优陀那。此云无问自说。妙玄云。如佛在舍婆提。毗舍佉堂上。阴地经行。自说优陀那。所谓无我无我所。是事善哉。

尼陀那。此云因缘。妙玄云。修多罗中。有人问故。为说是事。毗尼中。有人犯是事故。结是戒。一切佛语缘起事。皆名因缘。

阿波陀那。此云譬喻。止观云。月隐重山举扇喻之。风息太虚动树训之。

伊帝目多伽。此云本事。妙玄云。此说他事。如佛将净饭五百人。归国。说三因缘之偈也。

阇陀伽。此云本生。此说菩萨行因。本曾为事也。显扬论云。本事者。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。本生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。

毗佛略。此云方广。妙玄云。此从所表为名。方广之理。正理为方。包富名广。

阿浮达摩。此云未曾有。妙玄云。佛现种种神力。众生怪未曾有。

优波提舍。此云逐分别所说。义翻论义。妙玄云。答其问者。释其所以。西域记云。邬波弟烁。旧讹云优波提舍。今问如法华云。我此九部法。随顺众生说。入大乘为本。何故小教。唯九部耶。答此以大教。而形小宗。则夺小乘。义唯九部。故妙玄云。小乘灰断。无如意珠身。故无方广。小乘根钝。说必假缘。非天鼓任鸣。少无问自说。虽有授记。记作佛少。别论虽无。通说亦有。故妙玄云。小有托前六道因果。阿含亦授弥勒佛记。亦有自唱善哉。无问自说。声闻经以法空为大空。斯乃小乘。亦通十二。复次若以小教。而显大乘。则彰大乘义亦唯九。以无因缘譬喻论义三部。故妙玄云。有人云。大乘根利不假此三。斯亦别论。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经。然此十二分经。旧名十二部者。妙玄云。部别各有类从也。新译恐滥部帙。改名为分。二教论云。穷理尽性之格言。出世入真之轨辙。论其文则部分十二。语其旨则四种悉檀。理妙域中。固非名号所及。化檀系表又非情智所寻。至于遣累亡筌。陶神尽照。近超生死。远证涅槃。播阐五乘。接群机之深浅。该明六道。辨善恶之升沈。夐(休正)期出世而法无不周。迩比王化而事无不尽。能博能要不质不文。自非天下之至虑。孰能与于斯教哉。

阿含。正云阿笈多。此云教。妙乐云。此云无比法。即言教也。唯识论云。谓诸如来所说之教。长阿含序云。阿含者。秦言法归。所谓万法之渊府。总持之林苑也。法华论解其智慧门为说阿含义甚深。涉法师云。阿含此云传。所说义。是则大小二教。通号阿含。而小乘中别开四部。谓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。二长阿含破邪见。三中阿含明诸深义。四杂阿含明诸禅法。以四阿含为转法轮设教之首。别得其名。嵩辅教编。由昧通别犹豫不决。其词则枝。

首楞严。大论秦言健相。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。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。菩萨得是三昧。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故。譬如转轮圣王。主兵宝将。所住至处。无能坏伏。故名健相三昧也。大经云。首楞者。一切事竟。严名坚固。一切毕竟而得坚固。名首楞严。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。慈恩翻为金刚藏。此诸菩萨证此定故。以是为名。

楞伽。正言[馬*夌](力登)迦。佛住南海滨。入楞伽国摩罗耶山。而说此经。梵语楞伽。此云不可往。唯神通人方能到也。阿跋多罗此云入。谓入此山中。而说此宝。或翻无上。谓此经法是无上宝。

萨达磨芬陀利。此云妙法莲华。天台云。妙名不可思议。法谓十界十如权实之法。莲华者喻权实之法也。慈恩云。藻宏纲之极唱。旌一部之都名。法含轨持。绾群祥以称妙。华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。

般舟。此云佛立。亦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。经云。持佛威神。于三昧中立者。有三事。持佛威神力。持佛三昧力。持本功德力。用是三事。故得见佛。

摩诃袒持。止观翻大秘要。遮恶持善秘要。只是实相。辅行云。显非偏小。故名为大。一切法即一法。故名秘。一法摄一切法。故名要。

盂兰盆。盂兰西域之语转。此翻倒悬。盆是此方贮食之器。三藏云。盆罗百味。式贡三尊。仰大众之恩光。救倒悬之窘急。义当救倒悬器(如孟子云。当今之时。万乘之国行仁政。民之悦之如解倒悬)应法师云。盂兰言讹。正云乌蓝婆拏。此云救倒悬。

修跋挐(此言金)婆颇婆(此言光)郁多摩此言明。天台言。法性之法。可尊可贵。名法性为金。此法性寂而常照。名为光。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。名为明。此三字题。玄义别释。乃立五科。文虽明着。人自固迷。或言从法而立号。或曰单譬以为题。或文义以两存。欲利钝而[雨/隻]济。宫商各奏。丹素竞舒。既惑异端。孰能一贯。余因临讲。遂辄议之。观此题之旨也。依文正意。唯在于法。就名旁通。乃该于喻。所谓佛入禅那。妙契原寂。遂唱真号。以赴利机。欲令安住于其中。故从当体而立称。是以依文。唯在于法。虽义推譬喻无有一文。而名通世象似与喻同无妨钝根。而作譬解。是故就名旁通于喻。虽利钝兼摄法喻咸通。佛元意故文之旨故。七种立题。当单法也。问搜玄录据玄义云。若利根人。即法作譬。既云作譬。岂是单法。此之一难。讵可通乎。答曰根钝者。以金光明为物象之号。根利者以金光明是法性之名。此则即用显体。金宝是真如。乃知全性成相。真如为金宝。故云即法作譬。既解即法作譬。则了全事是理。所以利人不假譬喻。故妙玄曰。利根即名解理。不假譬喻。但作法华而解。兹意幽深。逐语奚晓。问迩来匠者。解此经题。分文义之二途。定法喻之两向。人既佥允。独何不从。答文是能显。义是所诠。能诠之文必召所诠之义。所诠之义必应能诠之文。今若抗分。则成水火。余不用者。由过在斯。问先达立随机之义。以伸此题。待人问云法耶喻耶。乃应之曰。为问利根。为问钝根。若问利根。即是单法。若问钝根。即是单譬。此义通方。何藉重释。答随机虽尔。其如佛唱此名。为依法立。为作喻陈。是则只图答问纵横。不顾释名淆混。问四明记文。据经定题。言从法立。及乎释义。云被二根。净觉谓。自语相违。前后矛楯。未知此斥。义实然乎。答曰此不可也。何哉言从法立者。依文之正意也。云被二根者就名之旁通也。只由题旨含蕴。遂致释义通方。其有瑕者。但不合云顺古作譬。不知其喻。出自题名。由是辄伸管见。粗述大纲。欲以尘雾之微。少益山海之广。遂附此集。流布四方。冀观览者。塞世情焉。

楼炭。此翻成败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读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全文网